Board logo

标题: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之二 [打印本页]

作者: beethoven1    时间: 2005-4-27 02:48     标题: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系列研究报告之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是中国确保国家安全的主要途径
1.21世纪国家安全的含义已经从军事安全为主转变为经济安全为主 自从国家形成以来,确保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天然的使命和不懈的努力方向。而国家安全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按照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来划分,可以将国家安全的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军事安全为主的阶段、交替阶段和经济安全为主的阶段。从美国工业革命开始到前苏联的解体的这段历史时期,就是国家安全主要内容的交替阶段。 在英国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爆发之前,人类还处于农牧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体能力还相当薄弱,而且还深深地依赖农牧业生产所需要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地。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前,农业所能供养的人口和所创造的财富占据着人类总人口和总财富的主体,牧业仅仅是补充。但是,牧业所特有的险恶条件却锻炼了牧业国家的剽悍和善战。对于牧业强国来说,可以仅仅通过自己牧业的生产来创造一定的财富,也可以通过对农业国家的掠夺来攫取巨额的财富。从付出和所得的对比来说,后者远比前者更具有价值。而对于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大国来说,却正相反,自身所创造的财富远比通过攫取来得多,而且付出也更低。但是,农业大国必须采取必要的防御来抵抗牧业民族的侵扰。因此,无论是对于牧业强国还是农业大国来说,军事都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来分析,牧业强国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形成真正内在统一的机制,往往是这个民族崛起,通过武力将临近的其他民族强制整合在一起,然后通过对农业大国的掠夺形成国内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但是这种整合面对两个巨大的危险,一是共同利益的丧失,二是主导民族之外强势民族的兴起。农业大国一旦内政相对稳定,由于综合国力远胜于牧业强国,即使不能给予牧业强国毁灭性打击,也会使牧业强国很难轻易攫取到足够的财富,而一旦无法攫取到足够的财富,联系国内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就无法保证,牧业强国的统一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一旦牧业强国的统一面临着挑战,就会诱发牧业强国主导民族之外的其他强势民族对主导权的觊觎野心。牧业强国内部将形成重整,而这必然是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的。因此,对于牧业强国的主导民族来说,长期维持其主导地位,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带领牧业强国不断通过攫取农业大国的财富来确保国内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二是防范国内其他强势民族的崛起。而保证这两点,都必须加强军事。因此,对于牧业强国的主导民族来说,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主体和核心。 对于农业大国来说,由于各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也对国家的统一造成了威胁。一旦面临着重大的天灾、外侵或者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矛盾的激化,就可能造成国家的分裂。而一旦农业国家分裂之后,分裂后所形成的各个小一些的农业国,也发现在单纯通过生产创造财富之外,也可以通过掠夺来获取财富。而一旦分裂的农业国重新统一之后,国家的统治集团要想长期保持其统治地位,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防止牧业强国的侵扰,二是防止重新分裂。而保证这两点,都必须加强军事。因此,对于农业大国的统治者来说,军事安全同样是国家安全的主体和核心。 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前,军事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主体和核心,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还十分薄弱,而且深深依赖自然条件。由于深深依赖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地,土地就成了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控制土地就成了国家安全的根本方式。由于土地是有限的,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更是稀缺的,而任何民族都想获取更多的土地,特别是更多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因此,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只能是战争。土地较少的国家要争取获较多的土地,而已经获取大量土地的国家既想获取更多的土地,又要防止已经获取的土地被其他国家夺取。战争就难以避免了。 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人类在农业之外开创了一条创造更加巨大财富的道路。但是历史的惯性却十分巨大,即使是英国人,也还是迷恋通过军事来确保国家安全的传统思维。英国人利用其最先工业革命的优势,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而迅速在全球建立了一个空前的、真正世界性的大帝国。然而当时的英国还是具有了现代国家的一些特点,已经不是单纯迷信军事方式,他们创造性提出了自由贸易理念,期望通过形成全球的自由贸易体系,使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从而避免战争。 但是,19世纪末新兴起的德国并不承认英国对世界的统治地位,它一心想取而代之。实际上德国19世纪末在经济上已经超越了英国,它完全可以通过新模式实现自己超越英国的梦想。只是传统思维的影响,使德国还迷信武力。英德竞争的最后结果只能是战争,这就是两次世界大战。最后的结果是美国渔翁得利,成为了世界主导国家。 两次大战及其战后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军事已经不能在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了,拥有最强大军事的国家也不例外。这源于两个原因,一是现代战争武器所具有的对整个人类的可毁灭性,二是战争对于国家安全和国家财富增长的意义已经大为降低。 但是即使是到了今天,迷信军事的人也依然存在,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美国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的连年征战,日本右翼的强国妄想,都是这种历史惯性的体现。 不过,美国甩开联合国而通过军事占领伊拉克所导致的种种困境,已经昭示即使是美国这种人类空前的世界头号强国,也不能单纯通过军事达到其预期目的。 进入到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整个地球越来越变成一个地球村。通过现代通信技术,远在天涯的两个人可以随时进行低成本的联系,通过现代航空技术,人们一日之内可以达到地球的任何大城市。这样的后果是人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类共同体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二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地球越来越难以给人类一个健康的环境,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这两个方面使得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一方面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是现代武器可以毁灭整个人类,因此,依靠军事并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 对于中国来说,当然不能忽视军事的意义,但是我们既没有能力完全依赖军事来确保的安全,也没有必要再走前苏联的老路。
作者: beethoven1    时间: 2005-4-27 02:49

2.21世纪国家的经济安全只能主要通过经济方式得以解决 在战争已经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攫取财富的方式之后,一个国家获取财富的方式只能是发展经济。 当然,一个国家发展经济也同样面临着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安全的含义有两条:一是经济运行平稳,避免发生危机,二是经济自主运行,避免成为他国经济的附庸。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经济平稳的运行,一旦爆发危机,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会激化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诸如恐怖主义盛行,民族分裂势力猖獗,社会各群体的激烈对抗等。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已经越来越紧密地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结合起来,一个国家已经很难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来确保自身经济的平稳运行。 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也有两种,一是内部消化,二是向外转移。在很多时候,通过向外转移危机,是一个国家化解自身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甚至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向外转移危机的方式有多种,有单纯地经济措施,比如贸易保护、商品倾销、调低汇率等,也有其他方式,比如通过传媒将产生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外在原因等。 在这种条件下,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不仅要在国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也必须充分防范其他国家可能进行的危机转嫁措施。 当然,将危机向外转移,要面临着对方报复的风险,而且一旦各个国家同时采取危机向外转移措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各败俱伤,整个世界经济体系陷于混乱之中。 虽然一个国家可以对另一个国家的危机转嫁进行必要的报复,但是这种报复是否可以产生应有的效果,还要看该国的经济实力。一般来说,经济实力强的国家转嫁危机的能力强,进行报复的效果也明显,而经济实力弱的国家,转嫁危机的能力弱,进行报复的效果也不明显。在一个相互联系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经济实力的强弱,更深刻地表现为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大,而经济实力弱的国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小。影响力大的国家,可以较多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经济运行,而影响力小的国家,则往往更地多地受前者的深刻影响。 在这种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冲击下,一个国家经济的安全更深刻地表现为经济运行的自主性上。这种自主性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即将面临危机的时候就表现得更为鲜明。自主性差的国家,往往就成为危机首先爆发的国家,更可能成为危机打击最为沉重的国家。东亚金融危机,就清晰地表明这一点。整个东南亚、韩国都在这次危机的打击下陷入严重的经济萧条中。而美国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随后,拉丁美洲、东南欧和独联体国家也相继爆发了类似的危机。而美国却利用经济调整的机会强化了自己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领导地位。东亚金融危机及其后来的各次危机,使得人类真正对对经济安全开始高度重视起来。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主体地位空前加强。 在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之后,如何确保经济安全也就成了国家经济管理中的重大课题。事实证明,经济安全只能通过经济方式来解决,其他方式都与事无补。所谓经济方式,本质就是通过市场方式和国际经贸组织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国际经贸组织主要是指世界贸易组织。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美国和西方偏瘫以色列,导致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对西方实施石油禁运,造成了西方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西方的经济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这种事件发生在20世纪中叶之前,西方国家最可能的方式是对石油输出过组织进行宣战,通过武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人类历史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西方只能采取经济方式来解决。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等措施,西方成功地渡过了石油危机,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对石油世界市场的影响则越来越小。现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已经难以再进行石油禁运这种非经济目的的举措了。 前苏联的解体,表明否定市场的经济运行模式的破产,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的通行模式,在这种大趋势的影响下,各个国家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经济方式来解决经济安全问题。 东亚金融危机,韩国一方面借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另一方面通过深刻地国内改革,迅速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就是通过经济方式解决经济安全的成功事例。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安全的形势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并不强,还难以彻底对外开放,但不加强开放,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又缺乏强有力的推进因素;另一方面,西方各经济强国,纷纷将开拓中国市场当成其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加大了开拓中国市场的力度。中国之所以没有在东亚金融危机时经受严重的经济打击,虽然有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得力的因素,也源于中国经济还没有彻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彻底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从长远来看,只能是抗打击的能力越来越弱,中国只能知难而上,采取稳妥的方式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而西方纷纷加强开拓中国市场,实际上就是将中国经济体系纳入西方经济体系中,使中国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 当然,没有一个国家天然就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枢纽,成为枢纽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国家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当初,美国经济也曾是英国经济的附庸,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虽然美国经济在总量上远远超过了英国,但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外围国家,深刻地受英国经济的影响。只有到了二战结束时,美国才真正建立了自己的世界经济霸权。 美国从世界经济外围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枢纽的过程,就是一部通过经济方式解决经济安全问题的成功历史。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来说,只能通过美国模式实现经济安全。这首先在于中国已经没有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经济安全的可能性,军事方式、意识形态方式都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行的,闭关锁国虽然可能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但那只是最低意义的(实际上就是贫穷状态下的)经济安全,已经不可能再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中国需要的是富裕条件下的经济安全。其次还在于,通过经济方式解决经济安全已经成为21世纪国家安全的基本模式。虽然中国还没有过这种经历,但中国必须学会这种方式。
作者: beethoven1    时间: 2005-4-27 02:50

3.跨国并购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方式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安全的真正含义,在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经济自主权。只有获得了最大的经济自主权,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自己的经济安全。 以日本为例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日本在二战之前,一直迷恋于通过军事方式解决自己的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问题。二战的惨败,迫使日本只能走上通过经济方式解决自己经济安全的道路。而日本这个问题解决得非常成功。通过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虽然缺乏各种经济发展的资源,却成功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正是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时,日本虽然也遭受了一定的冲击,但所遭受的损失却远比东南亚各国和韩国小得多。 由于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日本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也大,在处理农产品这个敏感问题上,日本一直态度强硬,而美国也一直难以真正打开日本的国内农业市场。实际上,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做出的承诺,远远大于当初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时的承诺。这就深刻地证明了经济实力是经济自主权的基础。 但是单纯的经济实力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力,要想使经济实力转变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还必须借助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跨国企业。没有跨国企业,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就只能扮演商品输出者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可能诱发两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当商品输出者具有较强竞争力且也具有自主权的时候,输入国的企业可能会动用贸易保护措施来抵抗这种商品的输出。当初日本汽车企业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就面临着这种抵抗。而且,这种抵抗甚至会以暴力方式出现。中国温州制鞋商人在西班牙的遭遇就说明了这一点。而当商品输出者虽然有一定竞争力却缺乏自主权的时候,这种商品输出者就只能成为跨国企业的打工者。中国目前的各个国有汽车企业,就是这种地位。中国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即使按照目前的国际汇率,也和英国、法国相当,但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却远远小于上述两国,除了历史惯性的因素之外。中国跨国企业的世界地位低下,是根本原因。如果一个国家的大企业基本是跨国公司的打工者,即使这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不小,它也只能处于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附庸地位。 英国和法国,虽然总体经济实力已经无法和美国抗衡,与日本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但依然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这与其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有着必然的联系。 近几年来,英国和法国的跨国企业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跨国并购,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力量之一。英国的BP石油公司,原来只是一家中等规模的石油公司,与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相比,实力差距较大。但这家石油公司却最先预见到世界石油公司大改组的时机已经成熟,率先发动了世界石油公司的兼并大战,先是在1998年兼并了美国的Amoco 石油公司,随后又在1999年兼并了美国的大西洋富田石油公司,从而一举成为在世界石油市场叱咤风云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无论是规模还是竞争力都和世界最大的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并驾齐驱。英国的汇丰银行,原本只是中国香港的一家规模不大的英资银行,在1993年兼并英国的米得兰银行之后,成为英国最大的银行,尝到了兼并甜头之后,汇丰银行开始了声势浩大的跨国兼并战,先是在1999年兼并美国的纽约共和银行,随后在2000年兼并了法国的商业信贷银行,接着又在2002兼并了美国第二大消费信贷企业——家庭国际公司,从而成为世界第二大银行,是世界第一大银行——美国花旗银行的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英国的沃达丰电信公司,原本是一家新兴的专门经营移动电话服务的小公司,但是却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的兼并案,以1800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德国的曼内斯曼公司,此前还兼并了美国的空中联系通信公司,通过这系列跨国兼并,沃达丰成为世界移动电话服务的真正霸主。法国企业同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跨国兼并战。法国的宇航公司,通过与德国航空航天企业、西班牙航空航天企业的跨国并购,创建了欧洲航天与防务公司,其控股80%的空中客车公司,一举超越了美国的波音公司,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大型民用航空企业。法国的AXA保险公司,于2000年兼并了美国的公平人寿保险公司,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 正是这些跨国企业的跨国兼并战,极大地提高了这些跨国企业的母国的国际地位,使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这些跨国公司的强势领域,也正是这些跨国公司的母国的强势领域。英国在世界石油领域、世界商业银行领域、世界移动电话服务领域,法国在世界航空航天领域、世界保险领域是公认的强国,就是源于其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力。 正是由于这些强大的跨国公司的存在,英国和法国虽然总体经济规模与中国相当,但是它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却远远高于中国。 通过跨国并购,原来强大的跨国企业更为强大,甚至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霸主,从而控制了该领域,也就是使得其母国在该领域成为世界的枢纽国家,从而在该领域获得了最大的经济自主权,也就获得了最大的经济安全。 意大利的例子也可以用来说明这一点。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英国、法国也是旗鼓相当的,但是意大利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地位远低于英国和法国,这也是源于该国跨国企业的实力太薄弱。意大利没有类似英国的沃达丰公司、汇丰银行、BP石油公司,法国的AXA保险公司、欧洲航天与防务公司这样的世界霸主企业,意大利的跨国公司也没有进行类似影响的跨国并购。这都导致意大利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无法获得与英国、法国类似的中心地位。意大利的国家经济安全保证能力,也就无法和英国、法国相匹敌。 4.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跨国并购的规模 中国最大企业的规模,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以和世界最大的企业相抗衡,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目前英国和法国的跨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的。 从移动电信行业来看,中国移动电信公司的客户数量还多于英国的沃达丰公司,是数量上的世界最大移动电话服务公司。中国移动电信公司国内的重要竞争对手——中国联通公司的客户数量也与英国的沃达丰公司相当,从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三,还多于日本的NTT DoCoMo 电信公司。在移动电信领域,中国企业在规模上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考虑到中国市场还在迅猛扩张,中国企业囊括前两名并不是奢望。 从固定电话行业来看,中国电信公司在客户数量方面也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固定电话服务企业,中国网通公司在客户数量方面也是世界前5名。中国企业囊括固定电话服务的前两名同样指日可待。 从石油领域来看,中国石油公司和中国石化公司目前的规模,已经达到了英国的BP公司进行一系列大规模跨国兼并战之前的水平,都已经位居世界前10名,考虑中国石油需求市场的飞速发展,中国两大石油公司的规模将迅速扩张。 从电力领域来看,中国国家电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企业,中国南方电网也位居世界最大电力企业之列。中国5大发电企业的规模也是世界级的。 从保险领域来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规模已经是世界级的,而且还会迅速提升名次。 从商业银行领域来看,中国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都名列世界大银行之列,中国工商银行还多次入围英国《银行家》世界大银行的前10名。 从钢铁工业来看,中国的宝钢已经是世界10大钢铁公司之一。 从汽车工业来看,中国的上海汽车工业公司、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都将成为年产汽车超过百万辆的世界级汽车公司。 从家用电器工业来看,中国的海尔公司是世界前五名的大型综合性家用电器企业。 只要中国企业在跨国兼并方面迈出重大的脚步,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在某些领域象英国和法国的跨国企业一样在世界舞台上扬威。 印度一些企业的成功案例也从一个侧面为说明了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兼并的可行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并不是美国的钢铁公司,也不是日本、韩国或欧盟的钢铁公司,而是一家印度的钢铁公司——米塔尔钢铁公司。这家钢铁公司在10年前还只是一家规模不大的钢铁公司,它利用前苏联解体钢铁企业廉价的机会,通过并购前苏联的钢铁企业发展壮大,又连续并购了几家欧洲的钢铁公司,然后又收购了一家美国的钢铁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中国宝山钢铁公司今天的规模,远比米塔尔公司开始进行企业兼并时的规模大。 其实,中国企业如果下决心进行跨国兼并,并且选择好跨国兼并的突破口,学习国际跨国兼并的各种技术和手段,中国企业可以在相当多的领域成为世界企业界的主导力量。 [em04]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