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明康掌舵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航母
[打印本页]
作者:
water2012
时间:
2011-5-31 01:48
标题:
刘明康掌舵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航母
刘明康档案盘点:
刘明康,福建福州人,资深金融家,有“银行业温和的铁腕”之称。1946年8月出生于上海,1987年7月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历任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江苏省分行前身)干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部门经理,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信托公司总经理,中国银行福州分行(福建省分行前身)副行长、党组成员,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行长、党组书记,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兼秘书长,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副书记、货币政策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行长等职;曾出任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现为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主席、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主任委员,系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今年“两会”期间,银行业的开放和改革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刘明康被夹在财经记者的围追堵截中,儒雅与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丝毫未减,他从容地应对媒体的“拷问”。
那时,刘明康就十分明确地说:“我们支持银行改制上市,至于上市地点则由银行的董事会定。银监会是不会干预的。”不过,刘明康并不掩饰自己的倾向,“我个人看来,还是比较赞同在国内上市。”这表明了,在银行业改革与银行业监管的理念方面,刘明康和他所掌舵的中国银行业监管航母——银监会,是在追求一种“绅士”风度。
一、“做过运动员的裁判员”当过“救火员”
2003年4月29日,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正式挂牌,刘明康领命担纲。从商业银行行长到银行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刘明康的经历引起记者的浓厚兴趣。“我是一个做过运动员的裁判员,因此我非常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他们的愿望。”刘明康说,“我会保护他们参加职业赛的那种渴望和追求,我也会时时提醒他们,你虽然是职业球员,但是你也必须上运动课和日常训练。由此来保护他们在职业赛时不会受伤,不会违规,也不会屡战屡败。”
刘明康屡次受命于危难之际。刘明康一直被视为解决银行系统内问题的专家。他先后两次被当作“救火员”,派到中国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去清理银行问题,后来出任银监会首任主席更是如此。
1999年,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朱小华因受贿罪被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明康于当年7月被紧急任命为光大集团董事长,刘明康的任期虽然前后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但他在光大银行推行的改革举措,却可谓“牛刀小试”。刘明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重整光大的财务结构以及加强投资过程中的内部风险管理。他强调整个集团,包括上市公司,都必须采用国际惯用的会计准则来审慎管理财务。在此基础上,1999年11月11日,中国光大集团收购了申银万国证券18%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同年,光大集团与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合资成立了光大永明保险公司,这些举措在当时被视为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一个开端。
2000年,仍在光大集团工作的刘明康接替王雪冰担任了中国银行行长一职,而王雪冰则因为在职期间贪污受贿而被拘捕,刘明康可谓是临危受命。
重回中国银行后对其多年体制积弊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世人充分领略了刘明康的金融才华。广受关注的举措之一是,刘明康邀请花旗银行的专家对中行进行“诊断”,启动了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整合工程。经过多次论证的整合方案已进入细化阶段,为中行建立先进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刘明康深知,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健全的决策系统,对银行的长远发展影响重大。鉴于此,他着手构造了以尽职调查和后评价为基础的科学决策系统,并建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资产处置评审委员会与采购评审委员会。藉此,中行完善了对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制衡机制和风险评审机制,有效防范了授信决策、资产处置、基建及大宗物品采购中的道德风险。另外,在刘明康的推动下,中行修改了《中国银行章程》,完善了董事会职能和议事规则。
不过,在中行影响最深广的,还是刘明康推出的“地毯式轰炸”综合考核制度。所谓“地毯式轰炸”,据中行人士解释,即“每个员工都要接受领导和同事的打分,根据得分情况来考评其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中行共撤换6位省级分行行长,这种整顿力度在国内银行界可谓石破天惊。
2000年,中行开始对32家国内分行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考核;2001年,考核扩大到20家国外机构负责人和全行所有员工,考核结果与奖金发放、员工晋升和培训使用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中行工作作风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003年3月21日,中组部先后正式宣布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出任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肖钢出任中国银行行长。
当日下午4点30分左右,中国银行处以上干部会议在中国银行位于北京西单的总部举行,中组部副部长沈跃跃宣布肖钢出任中国银行行长。当时,刘明康向中国银行总行员工作了告别演说。会上,讲到动情处,刘明康多次哽咽,在场的员工无不感叹万分。显然,刘明康对中国银行的感情是真挚的。在向大家深情话别时,他这样评价自己在中国银行的3年:“这3年,是中国银行90多年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3 年,我们经受住了重大的考验,走过了很不平坦的发展道路。”
王雪冰事件、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违规事件、广东开平事件、中银香港成功上市、金融控股集团的试验等,刘明康的确经历了中国银行悠久历史上极不平凡的3年。在这3年里,人们依稀看到了一个颇具胆识的银行家身影。
2003年4月,银监会的成立无疑在中国金融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刘明康正式受任掌门,开始了由一位职业银行家向监管者的转变。
怎样做才算是一个良好的监管者?在银监会成立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刘明康表示: “我们根据国际经验,设立了6条标准。第一,我们的工作要能够促进金融的稳定,同时又促进金融的创新;第二,努力提升我们国家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能力,作为中国的银监会要响亮地提出这个口号;第三,对各类监管设限做到科学合理,监管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第四,一个良好的监管者要致力于金融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并且为维护这种有序的竞争,反对无序竞争,做出自己的有效努力;第五,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要实施严格、明确的问责制;第六,高效节约地使用一切监管资源,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
在这一番监管宣言里,人们透过“促进金融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问责制”等新鲜字眼,隐约地感觉到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新理念。
经济的持续过热使银行业成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焦点,一连串的政策信号从这里发出。刘明康带着他的一班人马,风风火火地进入了自己的监管者角色。刘明康的求真务实作风,从他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匆忙身影中可见一斑。从刘明康的有关行程和讲话中可以看出,他十分关注在宏观调控政策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出现的新变化,特别是基层金融机构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他对企业的金融需求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不仅关心国有企业,也关心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在银行和企业两者之间,他很好地完成了作为监管者应做的工作。他明白,监管的目的不仅是让金融机构能够保持良性运行,在拓展业务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要为企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他观察问题细致具体,对于有着较强生命力的,对国家的就业和税收作出贡献的小型企业的金融需求,一直给予较高重视。
初到银监会的短短第一年中,刘明康就马不停蹄地相继到各地对大小银行进行了专门调研。一系列的监管方案在刘明康“事必躬亲”的操作中渐渐浮出水面:一年间,银监会先后出台了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关于印发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