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800亿份基金大转移 小基金公司“被掠夺” [打印本页]

作者: zwjy    时间: 2011-5-31 02:10     标题: 1800亿份基金大转移 小基金公司“被掠夺”

新基金从市场上“掏走”的2000多亿元资金,大部分来自其他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
基金公司在牛市格局的竞争中体现出的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
如果不深入分析,一定认为2006年是基金业快速成长的一年。因为2005年之前偏股票方向的基金份额规模超过50亿份的基金就会被认为是庞大,而2006年,50亿份以上规模的基金已经遍地开花。百亿基金再度现身。
但记者调查后发现真相是,新基金从市场上“掏走”的2000多亿元资金,大部分来自其他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
下列数据或能充分体现这种残酷。
今年共有70只基金成立,它们的总份额为2076.61亿。但新基金的成立并没有给基金业带来增量资金。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9日,基金总份额为4922.14亿,而截至2005年末,基金总份额就已达4714.92亿。由此可知,2006年有1800亿份的基金出现了大转移,占基金原份额的38%。
新基金大干快上的背后,是某些弱势中小基金公司的眼泪。
按照规模的变化方向可以将基金公司分类成两大集团,以广发、银华、易方达和富国等为代表的“掠夺者”,具有的共同特点是旗下都有明星基金。典型者莫如广发基金,财华信息数据显示,广发基金截至2005年底总规模仅86.75亿份,但在2006年三季度,其规模已达250.44亿份。
“掠夺者”并非都是老基金公司,在大赢家中,不乏上投摩根、汇添富这样的新面孔。据财华信息统计,上投摩根2005年底规模仅23.37亿份,到了2006年9月底,其规模已增至162.76亿份。
汇添富的规模则从2005年底的8.56亿份增至64.59亿份。
但是处于“被掠夺”地位的基金公司的原因则各有差异。
某些基金虽然今年表现出色,由于历史欠账过多,投资者信心难以恢复,基金业绩回升之后反而被看作是“解套”的良机,导致基金规模缩水。金鹰以及东吴基金都是这样的代表。
2005年中期,金鹰基金公司动大手术,原总经理离职,詹松茂临危受命。管理层经历了一次大换血。换血之后基金业绩明显好转,其旗下的两只基金均摆脱了长期以来业绩排名位居后十名的困境。其中金鹰中小盘基金的净值增长率已位列所有基金的前列,晨星中国更是给了金鹰中小盘精选基金五星级的评级。但是金鹰中小盘却摆脱不了缩水的命运,其规模从2005年底的3.19亿份跌到2006年9月末的0.39亿份。
而一些管理资产不大、业绩表现一般或者业绩排名靠后的基金公司,同样成为规模缩水的重灾区。天弘、华富等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等都面临类似的困扰。
也有的基金公司成立时间长,但是“长”不大,它们的股东忙于股权斗争无暇他顾,从而导致基金人心不稳,这也是基金业绩不理想的症结所在。
以上三类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都很弱。基本上处于入不敷出的挣扎求存阶段。但即使是具有封闭式基金管理费这样稳定收入的基金公司,同样存在规模大幅缩水的现象。
目前,14家基金公司旗下拥有封闭式基金,银河与长盛就是其中的两家。由此可见其在基金业内的“元老”地位,但是在热热闹闹的发行潮中,这两家公司不但毫无收获,而且眼睁睁看着自己旗下的开放式基金大幅缩水。
财华信息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末,长盛旗下基金总规模为112.51亿份,但到了今年三季度末,其规模缩水到77.86亿份,剔除其60亿份的封闭式基金规模,长盛旗下的4只开放式基金总规模仅有18.55亿份。
银河基金公司的情况如出一撤,其规模从2005年末的94.47亿份缩水到4..32亿份,剔除30亿份封闭式基金,其4只开放式基金总规模仅19.32亿份。
虽然基金业已发展了9年,但一些不理性的投资行为依然在左右着基金业的发展,“追新”便是其中之一。在此背景下,如果基金本身业绩并不出色,则基金份额很容易就被“抢”走。即使是元老级的基金公司同样难以幸免。
而股指期货推出等外部因素的变化也使得基金业的“贫富差距”日趋扩大。
“我们研究发现,股指期货推出之后,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买入基金、沽空股指期货获得无风险收益。”中投证券研究员丁俭说,这种模式的做法是,买入绩优基金,然后沽空股指期货,因为表现优秀的基金一般都能够跑赢相关指数十几个百分点,因此无论相关指数涨跌,投资者都可以获得十几个百分点的无风险收益。“能够进入套利组合的基金,必须是业绩表现优异的基金,这会使得强者愈强,与此相反,绩差基金便面临着最终被清盘的命运。”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