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王民:导演一个有争议的并购案
[打印本页]
作者:
orangebaby
时间:
2011-5-31 02:45
标题:
王民:导演一个有争议的并购案
王民个子不高,曾经是个煤矿工人,现在是徐工集团董事长。作为中国头号工程机械制造商的当家人,他说自己“管理国有企业很有一套”。
出于这种自信,2002年徐工集团正式启动改制后,王民认定要找一个洋婆家。他事后在一次接受媒体专访、回应对此的质疑时说:“很多人问我,徐工改制是否只有这一种选择?肯定不是,但我相信这是最好的选择。”
经过三轮遴选,王民把绣球抛给了著名私募投资基金美国凯雷投资集团。2005年10月,徐工与凯雷亚洲投资基金签订协议,凯雷拟出资约30亿元人民币,收购徐工机械85%股权,方案随后上报国家。
然而,审批程序至今没有走完。这一交易长久地陷于争议中,并在2006年,从一个地方国有企业的引资演变成一场关乎外资并购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全民大讨论。王民坦承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收购案了,已经事关面子问题。”
改制之争
1999年出任徐工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时,王民45岁。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老国企。据一位集团人士说,当时公司账面上的负资产有5个亿,有2万多人需要养活。
从那时起,王民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02年,徐工集团着手进行改制,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债转股的方式组成徐工机械。其后,徐工集团悉数将后者的股权回购,并于2003年启动引资计划。
王民说,改制之初,他们预计了两个主要困难,一是出让给谁,另一个是如何安置职工。
一如典型的国企转型,徐工改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剥离历史遗留下来的政策性负担。王民表示,只有出让控股权,才能解决改制成本。因此,他认为选择凯雷理由充分,因为“他们有资金、有技术,也能够接受我们提出的一些条件”。比如,保留徐工的品牌,保证三年内不大幅裁员。尽管当时摩根基金的报价比凯雷高出3%,但是综合考评下来,凯雷最终胜出。
此后,围绕这桩交易的争议一直不断,焦点是凯雷持股的权重。当时,中央有关部委向王民透露了风声,希望凯雷可以降低持股比例。“尤其是2006年1月科技大会之后,自主创新的调子提得非常高,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王民说。
2006年6月,三一重工的执行总裁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上发文,指出这桩交易有贱卖国家资产之嫌,并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据王民说,在向文波发难之前,他们已和凯雷方面着手调整持股比例,当时凯雷坚持要保留绝对控股权,仅仅愿意小幅下调持股比例至67%。
2006年8月,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这一政策信号最终让凯雷作出让步。
10月16日,双方签订了修订协议,凯雷同意将持股比例下调到50%。王民说,谈判过程曲折艰辛,凯雷总部一度打算放弃该交易。
对于贱卖国家资产并延伸到对其职业操守的质问,王民十分坦然:“徐工是否被贱卖,需要国家产业部门说了才算,这是个标准问题。”
在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上,他同样坚持自己的底线。实际上,三一重工一直是徐工机械最热心的潜在买家之一,但是在第一轮竞标中就被淘汰出局,原因是出价太低。王民和徐工集团认为,民营企业没有实力带大徐工。他们同样回绝了曾经红极一时的民营权贵德隆唐万里抛来的橄榄枝。
2006年,当王民因徐工案身陷是非漩涡中心时,仍然谢绝了找上门来表达投资意向的大型国企中海油集团和中集集团。因为他始终相信,只有像凯雷这样偏重于投资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财务型投资人,才能完成徐工改制、推动其走向国际化。
作为有着35年从业生涯的管理者,王民曾表态:“把徐工打造成全球著名的民族品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是干不干的问题,而是必须干好的问题。”
在员工的眼中,王民敢做敢当,管理风格硬朗。2005年2月,王民的座车遭到枪击,司机当场死亡。对于该事件,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与他上任后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关。徐州市政府内部还流传着一个王如何强硬的段子。据说,在2003年时,他曾经公然违抗市领导的指示,坚决不同意和德隆签订框架协议,他在一次会议上当着领导的面说“真要签的话请派别人签,我不签”。
标杆的意味
2006年11月,王民和向文波分别入围“2006年度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东部和中部代表提名。
央视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方认为,徐工并购案是2006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近20年来国企改制史中难得一见的高透明度的样本,改制过程中的每一步、谈判交易的每一处细节、协议文本上的每一个字,都被人们拿到“聚光灯下、解剖台前详细检查”。
事实上,徐工并购案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行业本身。关于这个交易的大讨论发起之后,引发了2006年反外资并购浪潮,外资收购洛阳轴承、苏泊尔及广东发展银行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争论。
2006年国庆期间,王民难得休息了一下。新方案上报国家后,10月25日,他率徐工集团高层首次在媒体面前高调亮相,对之前的种种质疑一一做出回应。其时,恰逢和凯雷的第一份正式协议签订一周年。
王民说,在中国新的外资收购政策下,凯雷徐工收购案具有标杆意义。如果新方案获批,中国战略性产业或者重要产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底线亦已明晰,即保持中方控股和外方提供技术转让。在新协议中,凯雷承诺将协助徐工引进美国江迪尔、韩国大宇的发动机技术,这是徐工与国际竞争对手在零部件领域最核心的差距。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大洗牌,先行者注定备受关注。尽管王民迫切希望徐工机械摘掉国字号的帽子,尽管外界期许凯雷徐工并购案成为“外资并购新标杆”,但现在看来,即使改制完成,徐工机械仍像一个国有企业。因为按照新方案,董事长总经理均可由徐工集团任命,政府在高管任命上仍然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但有评论指出,这次并购中引发的对于规范国企产权交易和企业价值评估的讨论,其间包含的政治、产业、资本之间的多重博弈,对于程序公正的思考,却可以成为树立标杆的基础。
至于新方案能否最终获批,王民很是乐观。他说:“50∶50的股比,或许会成为今后竞争性行业龙头企业对外合资的底线。”
而今,并购风波暂时告一段落,王民依旧忙忙碌碌。不同的是,以前他行事低调,不好抛头露脸,现在也要“学着面对媒体”了。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