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杨超:中国人寿的寻路人 [打印本页]

作者: llxx    时间: 2011-5-31 03:01     标题: 杨超:中国人寿的寻路人

明天是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A股挂牌上市的日子。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说,公司在短短5个月时间内完成整个上市进程,效率最高,速度最快,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人寿作为中国寿险业的“老大哥”,摘得“保险第一股”桂冠,可谓名至实归;国内资本市场制度性变革和迭创新高的大行情,也为其A股发行上市创造了绝佳时机;8300多亿元的冻结资金量也创下国内资本市场的新纪录。难怪有人说,杨超长得一脸福相,运气就是好。
自他上任后,中国人寿在香港市场的股价从5块多港元一路升至27港元,市值也从1000多亿港元增至7000亿港元,位列全球寿险上市公司之首。
三年前,分拆上市是这家包袱沉重的航母企业实现变革的捷径;而如今,杨超正引领着中国人寿走在通往国际金融集团的捷径上。
寻路人
元旦前正是中国人寿A股紧锣密鼓的发行阶段,由于其H股股价连续飚升,A股如何定价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一个经常被提起的问题是,三年前中国人寿海外上市时发行价只有3块多港元,如今以18块多的价格回归A股,是什么支撑着两者的差距?
中国人寿主承销团人士回答是,三年前中国人寿刚刚完成重组,经营管理水平尚未得到验证。今天的中国人寿已大不相同,比如,公司明确的战略路线就深受投资者认可。
杨超掌印中国人寿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系列大动作将中国人寿“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战略路线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也开始显现。
“在此之前,公司做的多是战术调整,怎样多卖赚钱的产品,少卖不赚钱的产品。”一位长期跟踪中国人寿的分析人士说,“现在中国人寿已经从单纯的寿险公司走上国际金融集团的发展之路,杨超对此功不可没。”
寻找一条正确的战略路线,带领中国人寿这艘中国保险业的“航空母舰”沿着正确方向朝金融控股集团化发展———这可能正是2005年初夏杨超日夜思索的问题。当时,他接替王宪章,成为新任的中国人寿集团总经理、中国人寿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上任三个月后,杨超才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他说自己到一线去做调研了。调研的结果是,中国人寿的劣势在于上市时间短,管理以及内控水平、产品创新能力与国际一流集团还不能相比,离现代企业的目标尚远。优势则包括广泛的网络和善于管理的高管队伍。
迎接他的还有新的挑战。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不同金融理财产品的大量推出,对寿险产品造成很大冲击,对公司产品开发和市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产品定价、保险投资和风险控制的难度也在进一步加大。同时,更多的外资机构和社会资本将进入保险市场,金融资源的排他性抢占将更加激烈。
在历数完这些难题之后,杨超对中国人寿所有同仁的要求是,“我们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很快,杨超找到了这条路。“中国人寿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与其它兄弟公司不同,它的特点在于‘主业特强,适度多元’。”更具体一点,新的集团发展战略是: “成为资源配置合理、综合优势明显,主业特强、适度多元,备受社会与业界尊重的内涵价值高、核心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大型现代金融保险集团,努力做大做强做优”。
同样神速的是,中国人寿完成了高管层的新老交替。2006年1月9日,中国人寿股份公司宣布高层人士变动,杨超放弃了总裁职务,作为集团总经理,只担任股份公司董事长一职,取而代之的是原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的掌门人,44岁的吴焰。同时,中国人寿旗下其他公司高管也尘埃落定。
2006年年末,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先后获准开业,中国人寿的棋子已经包括寿险公司、财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主业得到加强。同时,以参股的形式进入证券、银行、基础设施等领域,适度多元的投资之道已经给中国人寿带来不菲回报。
务实的现代派
从海外回归A股,用杨超的话说,是希望能给国内投资者和投保人真情回报,让他们分享到公司发展的成果。
而在杨超履新之时,人们最关注的是他的海外经验。2005年6月2日,中国人寿新闻发言人这样介绍刚刚执掌帅印的杨超:“杨超先生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海外工作经历对中国人寿这样一个港美两地上市的公众公司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消息传开,外界也纷纷评论,杨超多年的海外市场经验无疑有益于其掌舵已海外上市的中国人寿。
大学主修英文的杨超上世纪80年代曾留学英国,进入保险业后有过10年的海外从业经历。杨超有个习惯,经常通过电子邮件和分公司干部职工沟通。由于多年的海外经历,他用英文写信比中文还熟练。这可给下属出了个难题,据说,有的分公司负责人为了读信还专门找人来帮忙翻译。
除了丰富的海外运作经验,杨超还带来了他特有的工作风格。
“他和其他国企领导不太一样,有国际化视野,也有中国企业的影子;既讲政治,又很现代化,思路开阔,协调能力强。他知道如何打造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企业。”集团一位中层干部这样描述。
在记者听到的“杨超风格”中,“务实”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
“杨总很少给我们做报告,”股份公司一位中层干部告诉记者,杨超不喜欢听报告,而是要三张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分公司交上来的大堆文字报告他也不喜欢看,他要看PPT,看纲要,提高效率。
务实风格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少方便。记者在中国人寿集团就听到这样的评价:“杨总工作节奏快,效率高,基本不压文,都是当天结掉。”“他是个直来直去的人,处事果断。和他交流意见,他会马上表示对错,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他不喜欢繁文缛节,出差从来不让下属接送,说是费时间费精力。”
能挣会花的大买家
“我现在五十几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我一直告诫自己,作为国有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我首先要对国家负责,其次要对股东负责,另外还要对我的家庭和我自己负责。”
这是杨超执印中国人寿后讲过的话。接手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是他职业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如何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令他不敢有半点马虎。
到2006年底,中国人寿集团总资产预计超过8500亿元,占全国保险总资产半壁江山。在杨超眼里,这笔财富未必像它听上去那么漂亮———市场投资品种有限,流动性过剩,这么庞大的资金要想运作好,着实不易。为巨额保险资产寻找生财之道,不仅是杨超的“作业”,也是整个中国保险业正在经历的大事件。
而一年半前,杨超接手时的中国人寿,正在面临投资亏损不断加大的危险。当时,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2004年年报刚公布不久,这份报表显示,公司2004 年底投资收益继续下滑,已实现投资亏损和未实现投资亏损分别达到2.37亿元和10.61亿元。同时,公司还为托管在闽发证券“无法收回”的4.46亿元债券计提了大量减值准备。
此外,中国人寿股份公司海外上市时向集团公司剥离了大量1999年前销售的高利率保单,导致集团出现大量利差损。除了国家财政的支持,杨超也必须为化解利差损找到办法。
所幸的是,资本运作正是杨超所擅长的,在中保的经验更令他在资本市场上走得轻车熟路。他有一句名言:“一个公司要是没有品牌,就是一分钱一分钱地挣;有了品牌,就是一毛一毛地挣;加上资本运作,就是1块1块地挣。”
2005年9月,杨超第一次公开亮相时便透露,中国人寿正在研究拓展投资渠道,预备向基建项目,如公路、港口等方面投资,还就外汇投资向保监会提出了申请。
进入2006年,保险业“国十条”在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方面打开很大空间,也给中国人寿这样的行业领军者打响了发令枪。中国人寿一位高层谈到公司的投资难题时曾将公司比喻为“带着锁链的大象”,如今,这只大象跳起了迷人的舞蹈,成了资本市场上的超级大买家。
第一个信号是渤海产业基金。为此杨超从2006年年初就和天津沟通,最终中国人寿成为渤海产业基金6家发起人之一,拿到10亿元的认购额度。
接下来,好戏连台,其中不少项目都是杨超亲自出马争取来的。
5月,中行H股发行中,中国人寿共入股23.5亿港元,成为最大基础投资者。6月,46.45亿元全额包揽中信证券增发5亿股股份,成为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8月,招行H股发行中,成为最大机构投资者。10月,以132亿元的总投资额成为工行最大基础投资者。11月,投资56.7亿元,与花旗集团和南方电网并列成为广发行第一大股东。12月,斥资近350亿元入股南方电网,造就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大手笔投资,迈出向国有基础性能源行业渗透的第一步。12月的同一天,与新疆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一揽子资金支持。
一系列资本动作,将中国人寿“资本市场上最大机构投资者”的形象深深刻入人们脑海里。据说,杨超对竞购广发行格外看重,不仅因为很多保险公司都表示过竞购意愿,而且这次经历使中国人寿拥有了与国际大型金融集团掰手腕的资格。
平民老总
一边开源一边节流,中国人寿的这位当家人不仅会挣钱,还特别能省钱。“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办成事”,是他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中国人寿很多人都知道,杨超喜欢喝干白,原因很简单,便宜。因为工作关系,杨超经常到各地分公司考察,去了就少不了吃饭。他跟系统内的人说:“咱们吃饭,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如果喝干红,一瓶酒动辄几百块钱,干白则不过几十块钱,而且很少有假酒。”
杨超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杨超主张无纸化办公,打印纸也一定要两面使用。因为将要迁往金融街新址,公司正在统计哪些办公家具是严重破损,哪些是一般破损,因为杨超要求,旧家具能用的都要保留。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寿很少有人知道杨超的个人喜好。有人说,他是不愿让个人喜好影响企业的爱好取向。还有人说,杨超爱运动,而且多是斯诺克、羽毛球这类大众运动,非常平民化。
杨超简历
1950年出生,籍贯上海市,先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MIDDLE-SEX大学,分别主修英语及工商管理并获工商管理硕士。
1976-1979年,任职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80年,加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自1981年起留学英国,回国后任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浦东分公司总经理、总公司董事兼营业部总经理等职。
1996年3月至2000年2月,任中国保险股份(欧洲)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0年3月至2005年5月期间,担任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自2005年6月起,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2006年1月,辞去中国人寿股份公司总裁一职。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