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外汇投资公司勾起三大悬念
[打印本页]
作者:
rosewhite
时间:
2011-5-31 04:15
标题:
外汇投资公司勾起三大悬念
承载着中国金融改革的特殊使命,已经开始筹建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正吸引着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目光。
这将是一家国务院直属的经营国家外汇资产的专业化公司,日前出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原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正在负责公司的筹建工作,并有望成为公司董事长。
公司的名称目前尚未确定,据说,极有可能直呼“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不再另起他名。
与公司名字一样,存在变数的还有:这一想象中的“航母”级公司到底有多大、资本金从哪来,它的功能如何,它对现有的金融格局将产生什么影响?……
毕竟,从胎动腹中到呱呱坠地这样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充满了悬念。
悬念一:“航母”公司排水多大?
“外汇储备多了以后,在外汇储备经营组合上,会有一些不同考虑,”正是出于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说的这种考虑,应运而生的外汇投资公司,将负责运营满足交易与流动性需求以外的一部分外汇储备。
那么,在我国1.0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有多少能拿来追逐利润?专家的估计是至少30%。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日前曾公开表示,综合考虑进口用汇、应对资本异常变动等预留安全用汇因素,我国动态外汇储备基准规模应维持在7000亿美元左右。
即使按目前市场的普遍想象,初始运作数额为2000亿美元,这家公司也将是国内最大的公司。
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来源可能是由国家财政注资。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筹集资金,向央行购买一部分外汇储备注入外汇投资公司。但这只能有一次,公司后续资金将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买外汇储备或进入银行间市场买外汇筹集。
关于外汇投资公司股权结构曾有三种猜测:一是财政部与央行共同持股。即财政部通过外汇注资参股。而随着汇金公司债权债务关系的转入,央行也将持有公司部分股权。也就是说,央行以此前直接划拨汇金注入工行、建行和中行的60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金参股。
二是财政部买断央行股权,单独持股。
三是财政部与央行注入的资金不分家,即国家持股。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持股的可能性较大。
悬念二:具有金融国资委职责?
由于2003年成立的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是金融领域以外的国有资产,近年来,围绕设立金融国资委专门管理金融类国有资产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过。将中央汇金公司打造成金融国资委的呼声曾一度高涨。知情人士推测,外汇投资公司成立后,可望履行这一职责。
这一公司具有全新的组织架构,它将把汇金公司装进去。知情人士认为,这与此前有关“在汇金基础上设立外汇投资公司”的说法有所不同。因为,汇金并非成建制地归并过来。“现有的债权债务关系转给新公司,但人员等方面的安排还不确定。”
目前我国有近20家央属金融企业,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约70%,其中一半以上资产已在汇金参股、控股之列。无疑,这些都在外汇投资公司的承接范围内。而向农行等改制金融机构注资,通过参股、控股金融机构,参与其股改与重组,并作为出资人对其进行股权管理,也将是外汇投资公司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汇金公司成立时不同,外汇投资公司或以章程等形式,对其职能与使命作出清晰的界定。厘清国家与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名正言顺地担任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
外汇投资公司虽属政府企业,但并非监管机构,它行使金融资产出资人权利,在管理方式上可望摆脱“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行政管理思维,尝试进行市场化运作。
悬念三:如何成为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利器?
分析外汇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无论是财政发特别国债,还是公司发人民币债券,都将起到吸纳市场过剩流动性的作用。这意味着在发行央行票据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外,又将产生一种回收过剩流动性立竿见影的有利武器。
外汇投资公司通过发债筹资从央行购买外汇储备,特别是直接进入外汇市场买外汇,可望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外汇储备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的连带关系。既不会产生基础货币创造的乘数效应,又能达到吸纳过剩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效果。
在流动性泛滥势头短期难改,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对冲已力不从心的金融格局下,外汇投资公司的组建,可望降低央行的对冲压力,有利于货币政策主动性的有效发挥。
但是,市场人士却一直担心由此可能导致流动性收缩过度。尤其是对传闻中“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将一次性发行近1.6万亿元人民币债券” 的忧虑已成了一块心病。
其实,且不说特别国债的发行极可能是分期、分批进行的,由于它是在银行间市场面向金融机构发行,直接影响的是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数量。如果一次性发行过度,不排除央行下调法定准备金率或在公开市场上通过逆回购等方式吐出资金的可能。
实际上,以下调准备金率配合其他政策操作已有先例。1998年,财政部向四大国有行注资2700亿元的资金,即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募集所得,而资金则是央行将法定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创造出来的。
分析人士认为,在目前外贸顺差持续大幅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海外项目投资获利相当不易。开始时,公司不可能一下子用出去许多外汇,直接购汇数量不会太大。由于通过发债回收流动性的数额有限,可能仍需要央行用货币政策工具加以对冲。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