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顶尖基金经理流向私募背后:激励机制需到位
[打印本页]
作者:
suxiaoxiao
时间:
2011-5-31 06:15
标题:
顶尖基金经理流向私募背后:激励机制需到位
2007年一季度,看来要成为基金经理跳槽最频繁的时期。和大部分行业类似,基金经理在年终之后,也会另谋高就。2006年牛市带动的基金业绩,也给了基金经理最丰实的跳槽资本。
以往多为基金经理在基金公司之间流动,但是现在基金行业却开始担心起来,因为一批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开始流出公募基金行业转向私募。
2006年12月30日,博时基金公司公告称,肖华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和价值增长贰号基金的基金经理。2006年12月29日是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消息人士称,肖华当日还在博时基金。一些准备离职的基金经理更是早在去年12月中旬就开始休假了。
肖华是境内顶尖的基金经理之一,他管理的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曾在2003年一度辉煌。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基金2003年净值增长率 34.34%,在当时全部的70多只基金排名中名列第一。肖华也因对汽车股的长期执著而成为媒体和业内关注的焦点,目前博时价值增长基金仍然重仓上海汽车 (600104.SH)和长安汽车(000625.SH)。
肖华也是境内连续掌管同一基金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之一。从2002年10月9日,即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成立时,肖华就开始担任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在离职前,连续任期已经超过4年,这在目前基金经理频繁流动的趋势中已经不多见。
肖华离开博时基金后,没有选择另外一家基金公司,他离开了公募基金行业,开始运作私募基金。
分析师称,在境外,最好的基金经理往往也不在公募基金,而是在私募。随着基金行业日趋成熟,基金经理的职业发展路线基本成形。有证券公司研究员跳槽到基金公司做研究员然后晋升为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客户关系后,会去私募另起炉灶。
一位转向私募的基金经理称,市场中不能都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作为公募基金的对手而存在。
业内人士将公募基金缺失激励机制作为基金经理转投私募的主要原因。私募基金的股权结构以及对基金经理的激励要比公募基金灵活很多。公募基金公司的股东仅局限于机构,而私募基金往往采取合伙人制度,基金经理也可以成为私募基金的合伙人并分享投资收益。
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权激励依然缺位。2006年6月25日,证监会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其第八章激励约束机制中的第一条规定,“公司应当建立公正、透明的经理层人员、督察长和其他员工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并可以根据基金行业的特点建立股权激励等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公司对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成为确定其薪酬以及其他激励方式的依据。”但是目前基金业内正在讨论的股权激励仅局限于管理层,主要是总经理和副总经理。而基金经理依然缺席股权激励。
对于基金经理是否可以享受业绩奖金,基金公司之间也存在着分歧。一些基金公司担心基金经理为了提升业绩,而忽视风险控制,所以基金经理的年终奖金也没有和业绩挂钩。
博时基金股权问题也影响着基金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博时基金最大的股东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转让其持有的48%的股权,虽然频繁有传言的买家显身,但是至今仍处于股权动荡期。
大势的牛熊也影响着基金经理的职业方向。一权威人士称,在牛市中,基金经理流向了私募基金。但是市场不好的时候,一些基金经理又会回到公募基金。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