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基金经理:与泡沫共舞的日子 [打印本页]

作者: chaojimali    时间: 2011-5-31 10:51     标题: 基金经理:与泡沫共舞的日子

当上证指数冲击3000点时,久违的“泡沫之争”再次充斥A股市场。泡沫论的观点认为,目前中国人寿(601628.SH)和工商银行(601398.SH)的A股股价已经远远超过H股,而且很多上市公司在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市盈率从20倍翻至50倍或者60倍。
但是,在基金经理们看来,简单地根据市场短期的涨跌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没有任何意义。真正制造泡沫的则是全球性的资金过剩。
泡沫之争
宝康灵活配置基金的基金经理魏东称,流动性过剩并不是中国面临的独特问题,在暂时仍以美元为基本结算货币的全球背景下,面临的是近乎全球性的资金泛滥,如果美国的双赤字局面无法逐步改变的话,这个问题将更加严重。
交银施罗德基金的投资总监李旭利称,作为投资人,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本币升值环境下的资产泡沫实质,理性选择参与泡沫化的过程,在全球所有本币升值过程中重复上演的资产泡沫现象并不会在中国就有特殊的形式。
基金经理们更多的是在考虑A股市场的如何规避全球性资金泛滥的影响。魏东认为,一是给资金一个合理的宣泄途径,如QDII;二是大幅提升市场容量,增加优质IPO的供给,做大市场规模,使风险不会迅速在少数个股上聚集。
李旭利表示,泡沫化的进程结束只会有两个可能:一是加速升值,汇率变动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本币升值的预期不再,但太快的本币升值速度会让中国出口部门难以在短时间适应汇率的变化,因而受到实质的损坏。第二个可能是使利率明显上升,中国经济受到有效紧缩,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不再,但这会直接打击经济的发展。
对于目前的市场震荡,基金认为这是一次长牛中的调整。富国基金表示,尽管市场价值中枢将上移,但是某个时段如果资金推动过猛,股价运行如果偏离正常的轨迹,市场仍然可能产生剧烈波动。
与泡沫“战斗”
在股指震荡期间,一些基金已经开始主动调整,很多基金采取了调整行业配置或降低仓位的策略。
博时平衡配置基金的基金经理杨锐描述了近期的投资操作。2006年第四季度,在行业选择方面,抓住了银行、地产和钢铁等行业,并在上涨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减持。
国联安基金的德盛精选基金经理李洪波称,适当降低仓位来避免市场的震荡给基金净值带来的影响。基金其实并不太在意整体市场的波动,对所持的股票要研究“透”,好股票是始终能为投资人带来持续收益的。
但是也有基金经理仍然坚持持股。一位基金经理认为,目前的泡沫论或许是别有用心骗取A股市场优质筹码的谎言。如果长线看好,在市场震荡中,要坚持持有优质资产。如果减持,很难在更低的价格买回来。
但基金对A股市场仍长期看好。招商先锋基金经理张冰称,震荡不改牛市趋势,本轮牛市依然尚处于中前期。
声音
 
吴慧 
 
股市现在究竟有没有泡沫,或者说泡沫有多大,现在是否已经处于泡沫破裂的边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以下人士的最新观点或许对读者会有些启示。 
“市场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上升阶段,每个人都在歇斯底里地购买股票,这不是中国市场的特有现象,世界市场也是如此。有时市场就是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股市不断上升,人们只知道买入,这实际是市场在泡沫阶段人们采取的行动,当市场处在这样的歇斯底里状态的时候,人们必须非常小心,也许应该什么都不买。我就什么都不买,但是我也没有卖,我不是说市场不能继续上涨了,我只是说我不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进行投资或是买股票。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市场阶段。”
——吉姆.罗杰斯(世界投资大师,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
“泡沫在经济学里面是一个事后的概念,不是事前的概念,没有任何人能够在事前预测这个市场有没有泡沫,只有等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比如说纳斯达克,我记得2000年纳斯达克2500点时很多人就说了是泡沫,然后继续往上涨,结果涨到4000点以后没有人说它是泡沫,所有人都说是新经济,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我们的高估值是对的,估值是正确的,结果大家在一片看好声中泡沫破裂了,回过头来看才知道那是一个泡沫。现在是不是泡沫我不知道,只有将来才能判断出来。”
“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从技术层面来讲应该会保持谨慎,我们不会去追涨这个大势,我们觉得大势出现盘整或者是技术性的调整,既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但是这种技术性的问题到目前来讲至少没有改变我们对市场整体结构(结构性牛市)的判断。”
——龚方雄(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兼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从市场的投资行为来讲,当市场大量议论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时候,这个泡沫并不是很大,当市场没有大量议论泡沫,忽略泡沫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市场泡沫所在。”“让我们一起来习惯牛市”
——王贵文(嘉实主题精选基金经理)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