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王冉:真华谊与伪华谊:创业板上挂的是炸弹
[打印本页]
作者:
9578
时间:
2011-6-15 19:06
标题:
王冉:真华谊与伪华谊:创业板上挂的是炸弹
真华谊一年七八千万利润基本能看清楚,伪华谊试图通过不具有实际商业意义的合同“创造”收入和利润,其大胆和荒诞令人发指。他们大行其道,创业板上挂着的不是企业是炸弹
华谊兄弟上市之后,影视圈里震动很大,都开始准备。但分析起来也没几家了:保利博纳已经准备上海外,小马影视原计划上海外,最近可能会有些变化,但是还没有定。海岩的海润影视也基本是海外架构,剩下的就基本已经上了,比如董平的文化中国、橙天娱乐在香港交易所上了,星美已经是海外上市公司。影视公司里真正剩下的排名靠前、而且还没上市的公司其实不多。
但是这挡不住那些影视老板们的冲动。很多一年拍一两百集电视剧的公司纷纷开始拍电影,以为一年再拍俩仨电影就是华谊了。其实,真华谊与伪华谊的最大区别不是码出来的业务结构,而是真华谊一年七八千万利润基本能看清楚,伪华谊只能靠乐观预测和命好。
最近我接连听到几家试图登陆创业板的国内影视公司到处求人帮忙、试图通过不具有实际商业意义的合同“创造”收入和利润的故事,其大胆和荒诞程度令人发指。他们是这么做的,去跟一些大牌艺人谈,假如艺人的合约原来在别的地方,现在就把它带过来,艺人在原来公司的钱该怎么拿怎么拿,这些公司一分钱不挣,就是要一个名义上的收入。通过艺人合约,做一个虚假的账上收入。不知道这些馊主意是创业者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券商出的,但这些“创意”大行其道,我觉得创业板上挂着的不是企业是炸弹。
不仅在影视圈,这种现象在那些打算上创业板的企业中都很普遍,这类企业,看它的收入结构就能看出一二,如果不是一笔一笔累加出来的,而是仅仅靠一两个大合同做出来的,收入过分集中,来源又是那些大家没有听说过的公司,往往都有问?题。
前段时间,听说某家公司为了上市,竟然把好几吨产品拉到公海倒掉,就为了获得支持假出口销售合同的海关记录。有时候我会琢磨,是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让那么多平时人模狗样的大老爷们活得如此不堪和没有底线?
人民币基金的PE圈子也很疯狂。现在,全中国90%的人民币PE都只有一个投资策略:找到2000万~3000万元利润的企业,然后磕发审委,赌创业板。
都是一帮有钱人,每个人拿出几千万,随便就做个基金。通过人脉关系,先从证监会那边想办法了解什么样的企业容易过会,然后利用各种渠道找到那些每年有两三千万利润、行业对口的企业。这些企业有些是地方政府介绍的,有些是朋友推荐的,有些是他们自己挖掘出来的,他们还雇了一些北大清华的学生,这些人有同学去了别的PE或者VC,私下里一聊就知道那些有名一点的基金公司都在看什么项目。
接下来就好办了,直接把企业的老板约出来吃顿饭——因为他们能约到这些老板最想见的、能直接影响他们能否顺利上市的人。几顿饭吃完,将来上市前景如何他们也就都心里有数了。
他们也不做尽职调查,通过关系到税务局查企业的税,就大概了解一家企业的情况了。如果投进去之后发现不好,还可以通过低价入股,贿赂券商、会计师做假账,目的只有一个:上市。
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不重要,市场地位不重要,甚至连企业是做什么的也不那么重要。如果在一个市场中用这么简单的“策略”就能成功,这个市场长得了?吗?
再说创业板这一年的表现。如果整体回顾一下,创业板这个开场应该是很糟糕的,打分的话,我觉得几乎在及格线以?下。
评价一个市场本身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大致有以下几个标准:
一个是它本身的美誉度、公众形象,比如纽交所、香港,这些市场非常国际化,拥有大量领军企业。第二个要看企业的数量以及流动性。第三个方面就是看这个市场是否真的孕育出、或者存在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纳斯达克之所以成为纳斯达克,是因为它有大量在科技界、新兴产业尽人皆知的品牌企业。
除了第二个维度因为时间太短,无法考量,从其他两个维度来讲,创业板都是失败的。创业板几乎没有美誉度,大家都觉得它是一个垃圾板。虽然里头也存在一些表现还不错的优秀公司,但总体来讲,鱼龙混杂的程度非常严重。而且创业板里各个行业里的领袖非常少,可以说凤毛麟角,反而积聚了一些在行业里面前三十名都难排到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是依靠不实收入混进来的。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很多正经想做点事情的企业对创业板唯恐避之不及,但凡有机会上主板、中小板的企业,现在都远离创业板,虽然创业板有很高的市盈率。
我们最近做的几个案子,都是做了海外架构的中国公司想往回翻,只要条件满足了,他们一定是上主板或中小板,而不是创业板。很多企业主不愿意与那些在这个行业里根本提不上名的企业为伍。他们会选择中小板或主板,成为在那个板里第一家行业内上市的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觉得创业板目前这种状态很难长久下去,不确定性会很大。一是有可能会大幅回落,或者爆发出一些大丑闻,导致大家对创业板整个失去信心。而且,假如管理层意识到这个问题,踩刹车来调整,有可能造成一管就死的局面。因为这脚刹车你不知道他多用力、踩多长时间,一旦他需要作调整,很可能创业板会成为最慢的市场,虽然现在看着排队好像快一点。
这也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在创业板开板之前,管理部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是规则的制定,另外一个方面是企业储备。中国风险投资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小20年了,海外的风险投资基金起步早,特别是最近十年,大量的优秀企业都已经做了海外的架构,准备去海外上市,他们是瞄准纳斯达克去的。这些企业如果适合上纳斯达克,按说应该也适合上创业板的。创业板开设之前,如果你不在机制上,不在这个法律框架上,能彻底把境外境内打通,让原来准备去境外上市的公司可以很方便地退回来上境内的话,其实等于自己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减少了大量优秀企业的供给。
如果他们在创业板开板之前能让这些做了海外架构的中国的企业很方便地转身,回到境内的创业板,我相信创业板不会是今天的情?形。
现在企业想回来都很麻烦,中间会有很多的事情,涉及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WTO这么多年,中国在行业准入方面仍然有很多行业限制,为了限制中国企业出去,做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当初制约了他们出去,这些企业绕过这些法律法规出去了。现在要回来,同样要面对那些当初制约他们出去的法律法规。
注:本文首发于10月18日,来源于创业家。
作者:
chaojimali
时间:
2011-6-15 19:06
大实话,必须顶
作者:
madaochenggong
时间:
2011-6-15 19:06
说的比较实在
作者:
vagabond
时间:
2011-6-15 19:07
确实是,楼主明白人
作者:
farflcfa
时间:
2011-6-15 19:07
写的很好。
作者:
flyinggirl
时间:
2011-6-15 19:07
王总看得很透,更重要的是,愿意说出来。
作者:
scarecrow
时间:
2011-6-15 19:07
让海外公司回归国内,对于创业板和资本市场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