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70%私募1期产品领涨 续卖产品泥沙俱下 [打印本页]

作者: burning0spear    时间: 2011-9-30 11:09     标题: 70%私募1期产品领涨 续卖产品泥沙俱下

前段时间,《投资者报》记者碰到两位规模较小的阳光私募老总在互诉难题。他们切磋的,不是疲弱市中的选股武艺,而是该不该为旗下不同私募产品错开开放申购的时间。
为了能增加开放频率,吸引更多投资者的资金,不少私募老总通过为1期、2期等产品设计不同开放时间,来达到扩充规模的目的,这在业内并不鲜见。这就好比商店营业,从仅仅白天开张到延长至24小时,自然能网罗更多的客户。
对投资者来说,这却未必是好事。打破统一开放申购的限制,私募基金投资者增加了选择机会,但新的难题也出现:在私募产品中,后续发行的产品多数难以跑赢1期;非结构化产品不容易跑赢有管理人垫资的结构化产品。
其结果是,你冲着优异的1期产品去的,坐上的却可能不是那支火箭;而投资者购买的结构化部分只是劣后份额——相当于债券基金的收益。管理人如何防止投资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1期往往是“镜花水月”
私募基金老总要做“多面手”,在新发产品时不仅要担任发行主力,与信托、银行、券商、第三方理财、客户等谈判签各种协议,还要盯行情、管理既有产品。
这是人员不足的体现,但基金经理团队的薄弱,导致后发产品都比不上1期。 私募发行的第一只产品规模比较大,加上基金经理对第一只产品的感情比较深厚,各方面因素都使第一只表现更好。虽然私募走复制路线,但第一只多少都有优势在。
在私募基金行业,600多名投资经理,1000多只产品,绝大部分都采取复制策略来运作。因为1期是招牌产品,私募基金会投入更多的投研力量,保证1期产品取得更好的收益。
好买基金统计了有5只以上产品成立满1年的22家私募基金公司,有15家、近2/3的公司存在“私募1期”领涨现象。
首只产品近一年收益与公司平均收益差距最大的公司为新价值,两者差距达到16.94个百分点。另外,尚雅、金中和、泽熙、凯石差距也在10%以上。
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喜欢通过1期来考察该私募公司的投资能力。但由于1期门槛更高或产品封闭等原因,投资者很难买到这类老产品,实际购买的新产品可能跟原来有偏差。
非结构“打不过”结构
结构化私募,是把投资者分为“优先”和“劣后”两个层级,“优先”级通常为普通投资者,“劣后”级多为发起该产品并管理该产品的机构。
有管理人垫资的结构化产品收益通常更高。据Wind统计,同为混沌公司的结构化产品混沌1号(聚发5)、千足金混沌1号,今年以来分别下跌1.5%和3%,而非结构化混沌单一上涨8.8%。
凯石投资旗下同为许友胜管理的非结构化产品凯石3号,今年以来上涨3.57%,而机构化的凯石至尊7号和国投凯益,分别下跌15.12%和19.51%;同为汤小生管理的结构化产品聚益4期,今年以来上涨12.89%,而非结构化产品聚益5号同期下跌了4.41%。类似的现象在康成亨、盈融达等公司也存在。
也有少部分公司结构化产品跑不过非结构化。Wind资讯显示,廖黎辉管理的非结构化产品景良能量1期今年以来上涨13%,而结构化产品能量1号是负收益。
彭亚轩分析,这种差异与产品结构有关。“结构化毕竟管理人垫资,投资者的份额一般比较稳健,其风险控制和操作风格与非结构化肯定有差别。”
龙舫认为,如果是非复制策略,可能会存在这种差异。“虽然私募存在重点管理结构化产品的倾向,但结构化产品并非一定就更好。”
他注意到最近市场的一个现象是,非结构化产品不太好销售,结构化更容易受投资者关注。“投资者购买的结构化部分是保底收益,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很受欢迎,私募投入的力量也更大。”
在运作模式上,两类产品还有差异。比如,如果结构化产品清盘,对劣后资金会有影响,而优先份额是保证收益的。但非结构化产品只要净值发生亏损,所有投资者都会出现亏损。
在私募基金的发展历程中,在产品布局上会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先发非结构化产品,虽然其风险大,但做出高收益拓展知名度,更容易吸引外部客户群体;另一种是先发结构化产品,这类产品通常需要私募垫资,类似“借钱炒股票”的融资行为,如果产品盈利,管理人自有资金获利将成倍放大。
规模膨胀带来公平难题
很多阳光私募投资者,都是冲着一家私募前期产品的业绩而来。但随着管理产品增加,每个产品的表现都不一样,投资者判断其整体管理能力在难度也加大。
这种差异化业绩,跟私募做大规模的路径有关。不少阳光私募基金的产品都是前1~2只业绩在前面,做出了知名度,但这些产品只是在某个阶段靠激进操作冲了一下,把一年收益做出来,其他产品并不理想。
不过造成业绩分化的一个客观原因,是规模增加。
比如配置同一只股,5亿规模和1亿规模的产品配置难易程度不一样。3个产品同时买一股票不会影响流动性,而10个产品的话就会影响。
但规模做大,会影响投资标的的选择,也难逃业绩分化。一旦产品出现分化,对新进入的投资者来说是不公平的,管理人需要给投资人作出更明确的解释,
彭亚轩说:“1期和后面几期产品,只要投资策略相同且有同一管理人,长期差别不会太大。如果是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之间,则很难做到同样对待,要么就买结构化的保底部分,要么买非结构化产品。”
对于差异较小、明确采取复制策略的私募,投资者购买新产品并无大碍。而对于不同产品业绩差异过大,却没有给出明确原因的私募公司,需要谨慎对待。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