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官办”PE涉水产业基金 银行取现直投蔚然成风
[打印本页]
作者:
franzino
时间:
2012-1-14 06:47
标题:
“官办”PE涉水产业基金 银行取现直投蔚然成风
2011-11-21 21世纪经济报道 史进峰
2011年10月,中国白色家电生产商美的集团的一份股权转让协议,引起了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界的关注--控股股东美的控股拟将其持有的15.3%的股权转让,而接手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恰是PE界的两大重量级玩家--工银国际和鼎晖投资。
这是工银国际继今年5月份传出高管集体请辞风波后,一次颇为低调的亮相。这家2008年9月才完成更名,并致力于由传统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转型的工行境外投行业务子公司,在过去一年当中并不“寂寞”:在清科集团2010年度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排名中,工银国际入选2010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30强,而相似背景的银行系PE--建银国际、中银国际均在名单之内,建银国际更是一如既往拿下第一的宝座。
此外,榜单上的常客,也是目前国内银行业唯一一张人民币股权投资牌照持有者国开金融,其60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年内亦刚刚试水。
过去几年,本土PE强势崛起的背后,银行系PE已经成为中国私募股权市场重要的一支力量。
无论是拥有境外投行业务子公司的几大国有银行,还是拥有国内银行业唯一人民币股权投资牌照的国开行,其将直投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对接,曲线直投的雄心不言而喻,背后隐藏着的则是一张张混业经营的布局大图;对于那些受制于国内分业监管规定,只能曲线试水PE市场的其他商业银行来说,拓展更多的PE通道也是当务之急--没有人愿意放弃这杯羹。
这恰是十年前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金融监管者所未曾预料的情形。十年前,私募股权投资对于陷入技术破产边缘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而十年后,银行曲线直投早已蔚然成风。
入世十年,中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已成大势所趋,而近年来有关银行直投业务即将开闸的消息也时有传出。
11月10日,中国首任驻世界贸易组织大使孙振宇在谈及我国金融领域进一步改革开放面临的困境时,讲到未来应考虑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金融分业管理的模式。“分业监管可能更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但是分业监管的模式的不足在于它不利于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和金融产品的创新。”
“官办”PE涉水产业基金
银行系PE的先行者是中银国际。
2006年12月,中国第一支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基金总规模为人民币200亿元,投资发起人不乏国开行、邮储银行、人寿保险等金融机构身影,其中,中银集团投资公司对基金出资10亿元。该基金委托渤海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而渤海基金管理公司2亿元注册资本中,中行占比达到48%,达到控股目的。
不过,这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产业基金成立之后,却屡遭变故;成立1年之后,首任CEO欧巍离职,而成立三年时间所投资项目也仅仅局限于天津钢管集团、成都商业银行、奇瑞汽车等几家,首期60亿元资金到位之后,新的融资计划也屡屡遇挫。
“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银国际在股权投资领域的步伐。”一家国有大行投行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事实上,直到四年后,中银国际才再度介入产业基金,先是与财政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发起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首期60亿元。
然而,无论成败,中银国际尝试的意义都非同寻常,渤海产业基金依托强大的地方政府平台,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此后成为各家银行系PE竞相模仿的样本。
清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段宁宁曾告诉记者,相对来说,中银国际与工银国际在股权投资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分别与地区政府合作成立了产业投资基金,但相对投资速度方面表现比较保守。
而工银国际直至2009年才与江西省政府发起设立了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为150亿元;此外建银国际与安徽马鞍山市政府也曾发起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
跟随者还包括农银国际。2010年9月21日,建银国际、农银国际两大银行系PE联手山东省政府融资平台--鲁信投资控股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投资基金,基金首期规模计划为3亿美元,并有望带动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21-24亿美元。
2011年6月份,时任农行董事长的项俊波出席重庆两江论坛时还透露,年内农行将与海航集团组建物流产业基金,募集规模高达200亿元。
然而,官办PE色彩浓重的四大国有银行境外子公司直投部门,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便是在城市开发金融领域已深耕细作多年的国家开发银行及其旗下的国开金融公司。
2009年成立后,国开金融公司从母行手中承接了191亿元存量股权资产划转,其中包括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国开行参与设立的6只中外合资产业基金;而后在2010年底,国开金融又联手苏州创业投资集团(下称“苏州创投”)发起设立总额高达60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
不过,成亦地方政府,败亦地方。官办色彩浓重的国有银行系大PE,从实际运行看,情况难称乐观。
接近国开金融的人士透露,国创母基金首期募集规模150亿元,但在资金投向上动作仍然不大。而工行鄱阳湖产业基金此前曾一度传出募集困难的难题。
“曲径通幽”建银国际
不过,低调的银行系PE不乏成功先例,2009年,工银亚洲成为阿里巴巴的基础投资者,就曾被业界视为曲线开展PE投资的典型案例,而建银国际更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三家大型国有银行PE表现最为活跃的当属建银国际。
这一通用的模式可简单概括为,部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境外结构,成立全资控股直投子公司,绕过中国境内法律限制,从事股权投资业务,比如建银国际、工银国际、中银国际、农银国际、交银国际等等。
2010年7月7日,建银国际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建银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已悄然变更为“建银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建银国际全面回归内地意图已无需掩饰。
接近建行医疗产业基金的一位人士曾向记者透露,眼下风生水起的产业基金业务、直接投资业务以及筹建中的建银国际(中国)证券公司,将成为未来建银国际内地业务蓝图的三大重要支点。
事实上,近年来,建银国际在直投业务领域所积累的声誉(比如成功投资匹克)以及在产业基金方面的大手笔(成立医疗、航空等产业基金),正成为大型商业银行分享PE盛宴的标本。
2009年以来,建银国际联手诸如长江电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建银投资等诸多产业金融巨头,先后发起设立国内首家医疗产业基金、航空产业投资基金、环境保护股权投资基金等6只人民币产业基金,其基金规模和数量均居银行系基金领先地位。
2011年4月,建银国际再度宣布发起设立建银国际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为内地首只以广播、电视、出版行业作为重点投资方向的投资基金,基金规模为20亿人民币,而该基金首家正式投资的企业便是近年来出品《将爱》、《剑雨》等多部力作的小马奔腾影视。
正如建银国际总裁胡章宏所言,作为建行的投行旗舰,建银国际拥有从Pre-IPO、IPO至Post-IPO的全业务投行产业链,而私募股权和直接投资业务是建银国际的支柱业务之一,也是取胜于其他投行的核心竞争要素。
2010年的数据显示,当时建银国际完成募集的基金有4支,参与投资案例20个,其中包括已实现退出的案例6个,其中通过IPO方式退出的企业均在香港主板上市。
也正因为建银国际在建行投行版图中的特殊地位,其董事长一职长期为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兼任,其原先投行部总经理王贵亚也在2011年年初正式出任建行首席投资官一职。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借道产业基金外,建银模式的一大亮点在于,充分发挥了银行系PE股权加债权的优势,换句话说,真正实现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行业务的双轮驱动。
一位民营PE合伙人曾向记者讲过这么一个段子:其在江浙一带考察项目时,遇到建银国际往往要退避三舍,“建银国际的PE团队考察项目时,身边会有当地建行分行的人士带队。”在项目选择上,建银国际得到了母行的全力支持。
此前建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杨弘伟就曾向媒体如是介绍建行与建银国际在PE投资上的关系:项目多为建行和投资银行共同完成,建行手中拥有优质客户资源;建银国际团队也非常清楚,“如果一旦离开了建银国际,未必能再创造出那么好的业绩来。”
投行与商行,两者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协同效应。这恰是对于当下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形成挑战之处。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