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日本、英国持有美国证券的对比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balala
时间:
2009-7-8 13:14
标题:
中国、日本、英国持有美国证券的对比分析
目前,中国、日本、英国是美国证券持有规模最大的三个国家。从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每年对外国持有美国证券情况的调查数据看,美国长期证券的外国持有数据较全,且占全部美国证券外国持有额的比重达95%以上,本文就三国对美国各类长期证券的持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日、英持有美国各类长期证券份额的对比分析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分类,外国持有的美国证券分为权益和债券两类,债券再分为国债、机构债和公司债三类。其中机构债券的大部分是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政府资助企业发放的抵押支持债券。
(一)中、日、英持有美国长期证券的份额比较
1978-2007年,美国长期债券的外国持有规模从1000亿美元扩张至9.14万亿美元,扩大了90多倍。在美国长期证券的外国持有中,中国的持有份额在逐年上升,而英国的份额则呈下降趋势。
1978年,我国只持有约500万美元的美国长期证券;2002年的持有规模已达1687亿美元,在外国持有规模中的份额达到4.3%,进入外国持有的第六位;2006年的持有规模又扩大到6818亿美元,持有份额达到9.5%,超过了持有份额8.7%的英国,排在外国持有的第二位;2007年的持有份额升至9.8%,仍排在日本之后。
中国(含港台)对美国长期证券的持有规模在1978年只有6.2亿美元,持有份额为0.6%;2003年的持有规模达到4014亿美元,份额达8.9%,超过位列全球第二的英国;2007年的持有份额达12.5%,超过了12.3%的日本持有份额,位列外国持有之首。
(二)中、日、英持有美国长期债券的份额比较
美国长期债券的外国持有规模从1978年的500亿美元快速扩张至2007年的6万多亿美元,是1978年的119倍。在美国长期债券的外国持有中,我国的持有份额在逐年上升,而日本和英国的份额则大致呈下降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并不持有美国长期债券,但到2002年的持有份额达到6.5%,持有规模超过了第二位的英国;2007年的持有规模已达8700多亿美元,占外国持有总规模的14.5%,仍排在日本之后。中国(含港台)的持有份额在2006年达到18.6%,超过同期持有份额17.9%的日本,列外国持有之首位。
(三)中、日、英持有美国长期国债的份额比较
1994-2007年,美国长期国债的外国持有规模从4600亿美元扩张至1.96万亿美元,增加了3.2倍。在美国长期国债的外国持有中,我国的持有份额逐年上升,而英国的份额则明显下降。
我国持有美国长期国债在2002年时的份额达10.5%,超过了持有份额持续下降的英国,列持有规模的第二位;2007年的持有规模已达4665亿美元,占外国持有总规模的23.7%,排位仍在日本之后。中国(含港台)的持有份额在2007年达28.8%,超过日本28.2%的持有份额,居全球之首。
从目前的美国国债持有规模看,截至2008年10月,外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达3万亿美元,其中我国持有规模为6529亿美元,占21.5%;日本持有5855亿美元,占19.2%;英国持有3602亿美元,占11.8%。2008年8月,我国持有规模为5424亿美元,比处于第一位的日本少436亿美元。9月份爆发金融风暴后,我国增持了1105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位列首位的美国国债持有国。
(四)中、日、英持有美国长期机构债券的份额比较
1994-2007年,美国长期机构债券的外国持有规模从1100亿美元扩张至1.3万亿美元。
在美国长期机构债券的外国持有中,我国的持有份额逐年上升,英国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日本的持有份额多数年份保持在16-19%。1994年,日本是美国长期机构债券的最大持有国,占外国持有规模的36.2%;而我国的持有份额只有0.5%。2004年我国的持有份额达18.6%,开始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的美国长期机构债券持有国。2007年我国的机构债券持有规模达3763亿美元,持有份额高达28.9%,超出日本11.4个百分点。
(五)中、日、英持有美国长期公司债券的份额比较
1994-2007年,美国长期公司债券的外国持有规模从2800亿美元扩张至2.74万亿美元。1994年,日本和英国是美国长期公司债券的两个最大持有国,占外国持有规模的份额分别为10.9%和8.2%;到2000年,英国成为持有美国长期公司债券最多的国家,日本则位列第六,持有份额分别为15.5%和3.2%。2002-2007年,英国的持有份额呈升势,从8.3%升至14.8%,位居全球第三,但日本的持有份额则降至4.4%,排名落至第18位。
1994年以来,我国对美国公司债券的持有份额一直相对很低,远低于英国,也低于日本较多,多数年份的持有份额不足1.1%,持有份额最高的2006年也只有2.9%。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443050&page=1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