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通胀要提前。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完整的通胀周期。从这三个周期中总结出来的某些规律,有助于预测即将开始的第四个周期。首先,从1992年以来的历史数据看,在每一轮价格周期之中,产业链上游的价格波动都比产业链下游的价格波动更加剧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位于产业链最前端,波动也最大;位于产业链中间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波幅稍小;波幅最小的是位于产业链末端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第二,CPI可能10月前后止跌回升。在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 M1的月度同比指标,出现了三个谷底和三个峰顶。三个谷底清晰地出现在1998年6月、2002年1月和2005年3月;三个峰值出现在2000年6月、2004年4月和2007年2月。其中第二个峰顶比较平坦。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出现了三个谷底和三个峰值。三个谷底都比较平坦,大致出现在1999年4月、2002年11月和2006年3月;三个峰值比较清晰,出现在2001年5月、2004年7月和2008年2月。
此外,CPI的下一个峰值可能达到两位数。在前三个周期中,狭义货币同比增幅的三个谷底和峰值均基本持平,因此波幅没什么趋势性变化。但是,CPI的三个谷底却依次抬高2到3个百分点,三个峰值依次抬高3到4个百分点,因此波幅有增大趋势。这个预测并没考虑到经济刺激政策中包含的制度变化和已经发生的信贷超高速增长。
货币政策绝不应该只关注CPI。历史数据显示:货币政策工具似乎直接作用于M2,再经过M1传导到CPI上。在每一轮波动的前期,当M2步入上升轨道的时候,M1很快紧随其后。而当M2增速开始下降以后,M1往往还会继续加速增长1年甚至以上。也就是说,M1波动滞后于M2,但滞后的程度不同:扩张期的滞后短暂、收缩期的滞后明显。因此M1的增长期比M2长。
由此看来,作用于M2的货币政策传导到CPI有时滞。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传导到CPI需要11个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传导到CPI需要2年或者更长。因此,即使稳定CPI是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如果央行盯住CPI的涨跌来决定货币政策方向的话,政策将有时滞,会导致CPI宽幅波动。
货币政策应该是短期政策(政策取向在短期内就可能转向),不是短视政策(只顾短期利益而不顾长期)。央行需要盯住时滞较小的中间目标,例如M1和M2。从这两个指标来看,当前货币政策已经到了应该考虑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实现平稳转向的时候。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