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美国政府对花旗集团的第三轮救助方案终于公示天下,随着将手中持有的花旗集团250亿美元的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美国政府将以36%的持股比例理所应当地成为花旗集团的最大股东。从第一轮救助的注资到将成为美国银行业史上第一家“半国有化”银行,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令花旗集团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完成了历史性转变。当日,花旗股价以39%的狂泻来“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
从去年10月布什政府第一轮救助注资250亿美元,到第二轮救助增加注资200亿美元以及对花旗3000多亿美元资产的担保,再到上周五奥巴马政府率先对花旗进行第三次救助,这近半年来,美国政府对花旗的救助动作超过了对美国其他大型银行。
“政府将成为花旗的新老板。”Holland & Co.驻纽约的创立人Michael Holland在美国财政部公布对花旗的第三轮救助措施后这样说道。
财政部计划以每股3.25美元的价格将花旗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该价格较花旗上周四的收市价高出约32%,但上限为250亿美元。股价暴跌主要源于现有股东权益将被大幅稀释的担忧,如果优先股按照政府计划的最大数量转换为普通股,现有普通股股东的权益将被稀释近75%。
虽然财政部强调,这次的换股安排并不涉及新的注资,但其拱手相让给花旗集团的好处是高达20亿美元的优先股股息以及花旗有形普通股权益的提高。
如果政府将股票转换规模达到250亿美元上限,花旗集团的有形普通股权益将由去年第四季度的297亿美元最高升至810亿美元。而目前花旗的有形普通股权益占资产的比率仅为1.5%,大大低于摩根大通(J.P. Morgan)3.8%的有形普通股权益比率。
除普通股股权被稀释外,花旗股价的大挫还暗示着投资者担心的另外两个问题。其一,由于政府的第三轮救助并没有新的资金注入花旗内部,投资人怀疑花旗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资本;另外,当政府持有花旗36%有投票权股份后,可能会不得不参与该行的内部管理,而这一点正是令政府对花旗新一轮救助迟迟难以决定的关键。按照一位美国官员的说法,他们私下里甚至认为这个银行巨头是“无法管理的”。
政府早已插手花旗内部事务
与此同时,从去年第一轮救助注资开始,美国政府就注定将逐渐插手花旗的内部事务,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花旗在政府的压力下于今年1月同意将旗下证券经纪公司美邦(Smith Barney)分拆出去与摩根士丹利组成合资公司,而多年以来花旗一直坚持不去分拆这块业务。同样迫于政府的要求,花旗集团在今年2月份将自身一分为二――花旗银行和花旗控股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卖掉更多的资产和业务。美联储最近还禁止花旗集团从事收购,并加强了对银行资本使用的限制。监管部门已开始要求花旗提交有关企业支出和各部门运营预算的更多详细资料。美国政府官员称,花旗的问题很多,这意味着会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他们已向花旗高管大致交代了政府希望公司如何去做。
而政府对花旗的监管已经达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甚至要求花旗提交有关奢侈派对或其他公司活动的开销信息。虽然花旗已经有先见之明地取消了数次活动,包括原定4月在迈阿密召开的一次私人投资者会议和3月份将在哥伦比亚召开的美洲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年会会后派对。
而从上周开始,政府已经把“手术刀”伸进了花旗集团的董事会,虽然花旗集团之前暗示可能会在4月份股东会议上作出董事调整,但美联储对此表示反对,要求花旗董事会主席理查德?帕森斯(Richard Parsons)尽快行动。美联储同时还否决了花旗集团非正式提交的一些可能的董事人选,并表示华盛顿希望看到“意志坚定、具有独立思维”的人选。而美国财政部上周五已表示,帕森斯已告知财政部,花旗集团将尽快对董事会进行调整,以后董事会的多数董事将是新的独立董事。
花旗首席执行官潘伟迪上月对高管们表示,今年第一季度是公司生死攸关的时刻,公司需要扭亏为盈,让政府和投资者相信花旗能够生存。但随着经济直线下滑,一些高管私下怀疑花旗在第一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可能难以实现。
目前,花旗董事会四名非独立董事中有三人已经宣布,计划在今年春季离职,虽然政府还想换掉潘伟迪,但苦于无合适人选,潘伟迪仍将会留任。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