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在回想起来,这时我们对于现代经济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很粗浅的层次上。当时,虽然20世纪末经济学的突破已经开始,但是我们不少人的认识仍然拘束在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或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Arrow-Debreu Model of General Equilibrium)的框架内。当时我们比较熟习的,是所谓 "新古典综合"的某些结论,却往往忽视了它的假设。在完全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等高度简化的假设下,产权如何界定,制度如何安排都变成与效率不相关的事情。把由此得来的结论直接搬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上来,就往往会造成重要的疏漏和失误。这些疏漏和失误包括:作者: terrycs 时间: 2005-3-14 18:08
然而从世界范围看,这时已经开始了现代经济学的新的突破。阿克尔洛夫(George A. Akerlof)在1970年发表《次品市场》一文,可以说是信息经济学走向前台的标志,而随后对科斯(Ronald H. Coase)等交易成本学说的发掘与深化,更表明经济学界普遍放开了新古典的完全信息和制度中性的假说,把制度分析提到首要地位。就我个人而言,在80年代初期读纽伯格(Egon Neuberger)的《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研究》和在耶鲁大学参加蒙梯亚斯教授(John Michael Montias)的讨论课时已经开始感觉到,当把所谓DIM问题,即决策问题、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纳入视野时,制度安排问题就变得不可回避。当然,中国改革理论和政策的更大突破,还有待于80年代后期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更多引入。愈来愈多的经济学家掌握二十世纪最后20-30年理论经济学发展的成果,推动了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在制度层面上的进展。从那以后,各方面经济制度的创新,例如企业制度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等等就成为改革设计和改革实践的中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