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资料:1990年代以来的三次宏观调控

第一次:始于1993年。1992年我国经济出现了超高速增长,这一年GDP增长率高达14.2%,而1990年仅为3.8%。到1993年,CPI(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14.7%,1994年进一步上升了24.1%,而外汇储备日益减少。为控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央行大幅度调高了银行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时达12%),并实行保值储蓄。为解决国内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出口企业大面积亏损,也为解决外汇储备日益减少的问题,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对美元的汇率从5.8:1一次性贬值到8.7:1,贬值幅度达50%。在这种强有力的调控措施下,至1997年CPI回落到2.8%,外汇储备从1992年的194亿美元上升至1399亿美元,而经济增长率仍保持8.8%。应该说,这次宏观调控是成功而有效的。   第二次:始于1998年。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不可小视。在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的不利条件下,人民币顶住了贬值压力,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但当时人民币不贬值的背景恰恰是1994年人民币提前大幅度贬值。对国内经济来说,在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了以产品过剩为特征的通货紧缩,CPI连续五年为负数或接近于零。尽管我们仍保持着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但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从1998年开始,中央实施了以扩大内需为主基调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从调控措施上看,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从13%一直下调至6%,连续大幅度降低利率,并开始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从效果看,扩大内需的政策收效并不显著,资本市场持续走低,渐渐失去了晴雨表作用和融资功能。   第三次:始于2003年。从2003年开始,随着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升而引致的土地价格的上升,各地出现了竞相圈地、炒作地价的投机热潮,对重化工业的投资也开始加温。中央及时发现了问题,并开始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和部分生产资料领域投资过热现象的政策调控,但在“非典”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的主基调仍偏向扩张。直至2004年4月,能源、原材料出现了短缺,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房地产价格进一步冲高,中央才开始实施较为严厉的紧缩政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