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式并购》第二章国资委大限令(一)
   当总理把国资委主任的重任交给他时,他有一点犹豫,这个任命一下子把他从宏观推向微观,虽然他有近20年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可那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快30年,如何来管好近10万亿的国有资产,当好中国最大的老板,他心中真是没有底。事实证明总理的选择没有错,在曾剑云的带领下,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把庞大的国有资产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摸清了家底。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国有资产在两年时间里从7万亿增长到10万亿。发展是硬道理,业绩是最好的证明。这次大清理让他最感到不安的是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一把手、一支笔现象非常严重。手握重权而月收入仅几万元的央企老总,单靠党纪和道德就能约束吗?他们是全心全意管理国有企业吗?他们真的有能力管好国有企业吗?这是他两年来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激励不到位,约束不到位,国有企业如何能管得好,他这个老板如何能睡得安,又如何向总理交待,向全国人民交待。
     这几年他主要的工作除了对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走访各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走一条学习、吸收、应用、发展的道路一直是他的主导思想。几年的出国考察过程,对他而言也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虽然他已经年过半百,头发斑白,过度的操劳让他的头顶已呈地中海之势,却仍然背负着一日重过一日的学习压力。常言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而他,只有学到老才能活到老。而中国的国有企业领导正是缺乏这种生死一线的压力。
     接手国有资产后,他分行业,分大小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国有企业都是一把手说了算,下面的副职没有说话的份,更谈不上职工发言权了,国企成了腐败的高发地。由地方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基本上由省长、市长说了算,企业不像企业,更像是政府里的一个厅局部门。大部分企业的领导人都是从技术岗位或是党政工团岗位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经营管理的理念和能力都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起来的,极少有经过职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经过近三年的谋划,他准备对国有企业动大手术,其中最关键的两条就是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