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集富亚洲 阻击者的套路

2006年,虽然中国企业登陆纳斯达克的景象没有2005年那么抢眼,但是中国创业投资产业的主流化趋势却仍然延续了2005年的成长轨迹。
“2005年以来,很多投资人都是第一次进入中国创投市场或者第一次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立平台。”集富亚洲董事总经理及北亚主管陈镇洪认为,现在去评价他们的表现“还言之过早。”集富亚洲的前身Nomura(野村证券)/JAFCO(集富)亚洲投资有限公司,1990年3月由集富公司和Nomura公司合资兴建;及至1999年,集富公司完全控股集富亚洲。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主流VC之一,集富亚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近年来中国创投市场独立运动的冲击。仅仅2005年上半年,集富中国投资团队就相继失去了两员大将。但是集富很快就缓了过来: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其在中国内地已经投资了13个项目,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由集富领投或者共同领投。”
进进出出
集富最初投资中国并不顺利,在南方一带的一些传统项目上就曾遭遇挫折。2000年,集富集团总部开始考虑在全球实现本土化战略,把其在美国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亚洲(详见本刊2005年第35期《集富亚洲的新挑战》)。作为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第一步,2000年11月,集富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时任苏伊士亚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的陈镇洪。陈镇洪在考虑了7个月之后,答应出任集富北亚主管。
“当时集富在中国做得并不怎么好,但在全球VC界,集富是一个著名品牌,因此具备成功的潜能。”陈镇洪给出了自己加盟集富的理由,“如果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你去做什么呢?”
2001年年底,日本集富会社高层悄然来到北京,在会见了一些中国政府官员后,一个规模达一亿美元的投资中国行动计划就已经基本敲定,投资方向主要包括资讯科技、无线通讯、半导体设计、互联网软件四大领域。
“因为做科技投资,所以我特意找了几个有工程师背景的人。”几乎在募集成立第一支亚洲科技基金的同时,集富亚洲就组建了一个由陈镇洪、周政宁、钟晓林、李淑娴、李宏玮、乐文勇等6人组成的中国区投资团队。除了李宏玮是个“技术很好”的新加坡人之外,集富中国投资团队的其余5个成员都是中国人。
集富的这种本土化优势很快就得到了体现。除了“3721闪电战”这样近乎完美的退出案例外,就是在2002年到2004年之间那段市场低迷时期,集富在中国仍然保持了每年投资4-6个项目的速度,其中就包括飞博创等曾经表现非常不错的企业。
但是进入2005年,伴随着中国创业投资行业的独立化浪潮和国际主流VC的大举进入,领先进来(尤其是有一定业绩)的创投管理团队成员就成了别人争夺的目标。仅仅2005年上半年,代表集富投资飞博创的钟晓林和被陈镇洪称作“技术很好”的新加坡人—李宏玮就相继离开了集富转而分别担任TDF Capital的合伙人和 GGV的执行董事(后升任合伙人)。加上2004年底离开集富转入私人银行业发展的李淑娴,当时集富中国投资团队4名副总裁中就有3人相继选择了离开。
“管理团队成员的流动是整个创投行业经常都会面临的挑战,而不是集富一家的问题。”同时兼任香港创业投资协会会长的陈镇洪如是表示,集富很快就找到了朱建寰和黎勇劲来“填补”钟晓林们离开后留下的“空缺”。
南北分治
2002年10月,为了更好地贴近中国,集富亚洲在中关村成立了北京办事处。而在钟晓林和李宏玮离开之前的2005年年初,集富就把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划分为南中国区业务和北中国区业务。
按照集富亚洲目前的划分,包括北京、天津、大连、西安、成都在内的北中国区投资业务都由其北京办事处负责。集富亚洲中国投资团队4名副总裁中惟一留下来的周政宁出任其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乐文勇则继续担任常驻代表一职。出生于中国香港的周政宁持有香港理工大学商业学系的荣誉文学士学位,并拥有美国特许财务分析师(CFA)资格。周政宁在2001年1月加入集富之前,曾经分别任职于Capital Z Asia和百富勤直接投资公司。
朱建寰和黎勇劲则常驻集富亚洲中国香港办公室。集富亚洲中国香港办公室主要负责深圳、广州、上海以及长三角等地在内的南中国业务。
出生于广州的朱建寰,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获高分子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88年在法国波尔多大学取得有机材料化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BA学位。出任集富亚洲董事一职之前的1997年到2003年,朱建寰曾经在加拿大最大的公共退休基金CDP工作达6年之久,主要是在加拿大和中国香港负责CDP投资方面的业务。2003年底至2005年9月,朱建寰出任香港AlterAsiA Limited董事,亦主要负责管理CDP在亚洲私幕股权方面的投资项目。
几乎和朱建寰同时加入集富亚洲的黎勇劲此前在投资和营运高科技公司也有着十年多的丰富经验。
“我们把在中国的业务划分成南北两个大区,主要是由于集富亚洲关注的投资阶段而非目标市场的特性决定的。”陈镇洪解释说,由于集富亚洲专注于投资早中期企业,因此需要和创业者及其企业保持密切的接触。“如果我们的资源足够支撑的话,说不定集富会像IDGVC那样在上海、广州等地也开设办公室。”
像集富在中国采用的这种“南北分治”做法,其实在美国可以找到不少借鉴的案例。只不过在美国,很多VC采用的是“东西分治”的做法,即分别在东海岸的波士顿地区和西海岸的硅谷(甚至美国中部地区)设立办公室。
快速反应
“到目前为止,集富在中国内地一共投资了9家企业,加上两个即将完成的项目,2006年集富在中国内地投资的企业几乎将是往常的2倍。”对集富目前在中国的投资速度,陈镇洪现在似乎变得比较满意。
加入集富之初,陈镇洪经常引以为自豪的是自己手中掌握的决策权。当年,陈镇洪和一个马来西亚人、一个日本人三人组成了集富亚洲的投资委员会。“这个投资委员会拥有最后的投资决策权。而当时活跃在中国的绝大多数跨国VC即使已经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但想要投资一个项目还是必须等待来自美国或者欧洲总部的批准。”
但是现在伴随着中国创业投资产业的独立化运动和投资决策权向本土投资团队的转移趋势,集富在投资决策程序上的这种优势正在减弱甚至“某些情形下还会变成相对的弱势”。
在VC们开始普遍获得决策权的情况下,对中国市场环境的深刻理解就变得至关重要。“加入集富之前,我很早就投资过宝姿时装、润讯通信、明基电通等企业,这些企业后来都成了知名品牌,也给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05年7月,李宏玮、钟晓林等人相继离开之后,陈镇洪开始全职负责中国投资业务,“只花很少时间在韩国”。伴随着人员的调整,集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投资线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投资重点从之前的飞博创、海辉国际等技术主导型企业转向了玺诚传播、土豆网、佰嘉通等消费主导型企业。
1991年就开始在中国创投市场打拼的陈镇洪相信,自己通过投资经验/教训所积累起来的优势正好契合了中国中产阶级迅速崛起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但是陈镇洪并不认为集富亚洲所取得的成绩甚至在单一项目上的成就是自己或者某个人的功劳。他强调,“这是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项目投资过程当中,集富也往往喜欢“集体行动”。例如,2006年1月,集富就联合红点投资、和通集团(HOTUNG)、住友商事亚洲资本(SUMITOMO)等多家机构给玺诚传播投资了100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集富在中国的投资伙伴超过了十几家,这其中就包括李宏玮的新东家GGV和钟晓林的新东家华盈投资(TDF Capital)。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集富都喜欢扮演领投(企业某一轮投资过程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或者共同领投角色。
收获季节?
人们习惯于用“5年之后回头再看”这句话来评价中国VC新生代的崛起。然而当我们以2006年年底为起点往前推5年的话,我们会发现,那个时候集富刚刚进入中国。眼下,就在中国VC新生代开始辛勤播种的时候,集富在中国已经迎来了收获季节。
2004年3月,投资3721不到两年,雅虎就以1.2亿美元(上限,实际成交价为9000多万美元)收购3721。集富的实际投资收益约为最初投入的5倍左右,分两次收账后,集富亚洲成功退出3721。至此,3721既是集富亚洲科技基金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投资案例,也是集富亚洲在中国内地第一个成功退出的案例。
2004年12月,总部位于深圳的宇龙通信在香港主板上市,宇龙通信由此成为集富亚洲在中国内地投资组合中第一家公开上市(IPO)的公司。2005年,伴随着人员流动,集富亚洲在中国进入了调整期。
经过将近一年的调整,2006年,集富在中国内地投资的企业退出方面似乎机会不错。2006年10月,集富作为第一轮投资人领导投资的北京博动科技卖给了中国台湾上市公司—Mediatek;同月,集富作为第二轮投资人共同领导投资的光桥科技卖给了西门子公司,而光桥科技一度被认为是集富亚洲投资组合中的老大难企业。
2006年11月14日,陈镇洪在电子邮件当中表示,“我很高兴向你更新3项有关我们投资组合公司的流动性事件。”除了上述两项并购案例外,真正让陈镇洪感到兴奋的或许是2006年11月9日,总部位于苏州的加拿大太阳能公司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这距离2005年11月,集富作为第一轮共同领导投资者(Series A Co-lead investor)主导对加拿大太阳能公司的投资,刚好1年。
“我们本来也打算投资无锡尚德的,可惜错过了。”陈镇洪和他的集富亚洲转而在太阳能领域寻找其他的投资目标。除了加拿大太阳能外,2006年,集富亚洲还在江西新余市参与投资了一家太阳能企业-LDK。巧合的是,加拿大太阳能和LDK都是位于中国二三线城市的企业。
事实上除了加拿大太阳能外,2006年,集富亚洲在大中华区的投资组合当中还有两家企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分别是国人通信和奇景光电,并且国人通信还是深圳市第一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企业。
人民币基金
按照集富亚洲的规划,早、中期项目分别占其全部投资总额的40%,后期项目只占其全部投资总额的20%。按照陈镇洪的说法,作为早期投资者,“快进快出并不是集富亚洲的标准打法”。同时由于受资源条件的限制,除了大连海辉、加拿大太阳能、LDK等少数项目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外,集富亚洲在中国内地投资的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个一级城市。
但是集富亚洲在中国需要不断地用成功案例去激励自己和增强LP(有限合伙人,即VC自身的投资人)的信心。因为对于任何VC而言,融资都是整个创业资本循环的第一步,集富亚洲也不例外。
起初,集富亚洲科技基金I一半的承诺资本都来源于集富集团自身,还有1/4的资本来源于日本相关的金融机构,而像日立这样的产业公司则提供了余下1/4的资本。但是现在伴随着集富在大中华区不断增长的业绩,集富亚洲科技基金的资金来源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
“集富亚洲科技基金Ⅲ就吸引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投资者,因此它也变得越来越像美国主流的有限合伙制基金。”但是陈镇洪不愿意对外界流传的集富亚洲将步软银亚洲的后尘谋求独立的说法进行正面评论,只是淡淡地表示,“独立还是不独立各有各的好处,关键是看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准备得怎么样。”
不过就在VC新生代们刚刚从欧美投资者那里独立募集完自己的第一支基金,还沉静在大把花钱的快感中的时候,陈镇洪已经数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人民币基金的体内循环”问题。
“创业投资产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比如以色列、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创投开始都依靠外部资本,但是最终都逐渐变成了以本国或者本地区的资本为主。”陈镇洪接着说,“2005年以来,中国相继出现了一批新的创业投资平台,但是在创投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这些平台究竟能够留下怎样的印记,还需假以时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