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VC中国渐进:野山羊与火鸡的食物链

冬天的野山羊与火鸡结成了"好友":野山羊在离火鸡不远之处休息,而机灵的火鸡则充当着野山羊警卫员,当野山羊用蹄子拨雪寻食时,火鸡也可饱餐。火鸡通过保护野山羊来生存和繁衍,而野山羊也从中受益。创业者是勇于开拓的野山羊,而VC便是守护着创业者的火鸡。相比PE(私人股权基金),进入中国市场更早、本土化程度更高的VC(创业投资基金),是中国股权交易兴起的更好的见证。创投的整个产业链就是三块,一块是出钱的,就是LP,一块是管钱的,就是GP,一块是拿钱的,就是创业者,就是项目。
中国创投是"有那么一点点温度",还是"过热"?今天,对于活跃在中国市场的VC业者来说,这是一个问题。
这些"风险"和"利润"的双重偏好者,多数会自信于已经积累的中国经验。经历了"2001年之前的互联网泡沫"和"2003年至今的第二波高潮",他们是有说服力的幸存者。
对于像智基创投合伙人陈友忠这样的资深业者和观察家而言,洞察产业脉络,意味着可能更好地把握下一波的机会。
美元的冲动
早在2000年,那些挥舞着大把美元冲进中国市场的创投垦荒者,就已经体味了"过热"的滋味。
以1999年7月12日的中华网为开端,直至2000年7月12日的搜狐止,其间,亚信、新浪、网易先后粉墨登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创造了第一波高潮。在太平洋两岸打了个来回,那些投资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美元迅速增值了。
但短暂的辉煌之后是持续的沉寂。"在搜狐之后,中间空了三年,再也没有什么鼓舞人心的退出了。"陈友忠说。
因为,"所谓的市值只是一个眼球经济",纳斯达克的投资者失望地发现,他们持有的股票"并没有一个扎实的财务基础"。对于那些等待上市的VC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因为,它们不得不继续持有手上的"待售"公司了。
形势直到2003年底才"翻转"过来。改变局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线增值业务",它给互联网公司注入了"赚钱的业务模式"。而"可以触摸的利润"最终拯救了整个"中国概念股"。
在之后的两年中,包括携程、盛大、百度等在内的20多家"有清晰商业模式"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中国创投迎来了"第二波高潮"。
成功的退出刺激着海外创投进入中国的热情。2000年之前,活跃在中国市场的VC"屈指可数",IDG、华登国际、软银等是最初的探险者,但2004年之后,这份名录中增加了3i、Sutter Hill、DCM、Ignition、红杉资本等更具分量的名字。
清科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共有40亿美金的创投基金进入中国市场,这一数字是之前3年总和的1.5倍。而2006年前9个月又新增29亿。
今天,这些"美元"依然热衷于那些"现实的、可以触摸的利润",但安全同样重要。"无线增值"这个"在过去3年为投资者提供了最好财务回报"的概念,可能已经过时了,信产部和运营商的整顿增加了它的风险。同样受到规范的还有电视购物、线上音乐/游戏、网上视频等。
"Web 2.0也许是个好的方向,IPTV将来会是个杀手级的应用",但很多VC已经开始分散投资。它们不再紧紧盯住互联网和TMT,而是转向环保、新能源、医药、外包、芯片,甚至是制造、物流,等等。
华人"管家"
当海外创投在中国市场积极寻求投资机会时,"美元"基金的华人"管家"应运而生。
"创投的整个产业链是三块,一块是出钱的,就是LP,一块是管钱的,就是GP,一块是拿钱的,就是创业者,就是项目。这三块的本土化是从后端开始的。"陈友忠说,"项目当然是本土的,而管钱的人,虽然会有一些老外,但主要是华人在操作。"
今天,欧美主流VC正在通过"设立自己的中国基金"、与国内基金合作、"成立以华人为主的中国联络处"等各种方式进入中国。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熟悉国际运作、了解大陆市场"的新、港、台技术管理人员和原跨国企业的华人高管。
那些更为谨慎的海外创投则采取了一种略显保守的方式。他们会精心选择一个成熟的本土机构,然后把少量的资金交给他们管理。"这本身就是一个投资行为,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获得一个平台。它可能还没有准备好要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或者独立的基金。"
在VC支持下已经成功的本土创业者,也正在转身参与到创投基金的不同角色中。他们或者成为"出钱的"LP,或者成为"管钱的"GP,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亚信的丁健参与建立金沙江投资,携程的沈南鹏始创红杉中国,新浪的林欣禾掌舵DCM中国,eLong的唐越则去了蓝山资本,等等。
而一些本土源起的创投公司,事实上也是"美元"基金的管理者。脱胎于中金公司投资部的鼎晖,同时开展美元和人民币业务的投资,而联想控股旗下的联想投资则管理着近3个亿的美元基金。
这些从海外投资者手中募集的"美元"基金,通常采取"两头在外"的运作模式:它们把国内的实体项目交给华人去管理,并"通过离岸的美元基金,投资于中国项目注册于境外的控股公司,在海外证券市场退出,所有的股权交易活动,均在境外进行"。
由"美元"主导的中国VC产业,最终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形态:来自国外的资金;国外的管理公司,但主要由华人经营;资金的接受者为华人的创业企业,却注册为一家境外控股公司。
人民币之困
"用在中国募集的钱,投在中国注册的项目,在中国的证券市场退出。这才是正常的投资行为。"陈友忠说。但事实上,"今天,中国的创投项目有70%左右是由外资贡献的"。
外资创投"过热"的另一面是,LP本土化的停滞。
因为"投资者缺乏长远投资的观念"、"退出无门"以及"法律法规不配套",对于大多数"美元"基金的管理公司来说,在中国募集"人民币"基金还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人民币的创投还都是政府主导的","深创投,中科招商,上海联创等本土VC"与外资创投公司也始终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
来自清科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11个月宣布的305宗创业投资中,外资占206宗,内资91宗,仅有8宗是由内外资共同投资的。
在陈友忠看来,在政府资金之外,吸引更多的本土LP参与进来,将是人民币创投基金发展的动力。
"鼎晖近期将要完成一个16亿美金的资金募集,其中四家最大的LP就比较有代表性:一个是斯坦福大学,一个是法国最大的保险集团AXA,第三个就是新加坡的外汇投资单位GIC,还有一个就是荷兰的基金ALP Invest"。此外,"一些高科技的集团,Intel、IBM、摩托罗拉,也都有自己的创投基金"。
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另一个关键。"通过一些优惠的措施,比如减免税收,让手上有钱的人,走到创投这边来。"当然,"政府可以做LP(出钱),但不要跳出来做GP(管钱)","政府官员换一顶帽子出来做创投,那根本做不成"。
"现在,表面上好像是外资很风光,掌握了一些东西,但真正的潜流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本土创投会变成主流。"陈友忠说,"但我不知道会在哪一个时间点。"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