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私募基金岔道口

从1亿到8亿、从7亿到21亿……私募基金成长的“神话”有着各自的版本,但主题几乎一致——资本游戏的新玩家、高收益的“骑士”。
他们本是一支“神秘之师”,近一年多因着股市的火暴才开始获得市场温暖的目光。甚至,转投私募已成为业界精英的时尚,因为这显然代表着新机制下个人能力的体现。而站在3800点之上的大盘,似乎也要看看私募的脸色。
于是,坐拥万亿巨资的私募们开始为自己“正名”,在这个阳光化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在蜕变。
而如果你有100万,甚至更多,你会安心地将其交给私募吗?那么,让我们掀开私募的面纱,看清他们的样子。——编者
这是一个被认为是“富人”才玩得起的资本游戏。
在中国的A股市场中,虽然越来越“阳光化”,但它的另一面还是低调,甚至像幽灵般四处游荡,以超过万亿元的资金量在市场中频频兴风作浪。
他们就是与国际炒家中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一样性质的私募基金。
在火热的A股市场,虽然私募基金有着更高的投资风险,甚至不少连投资合法性也难以保障,但2006年频频传出的200%,甚至更高的超额利润却诱惑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投怀送抱,甚至赎回公募基金转投私募。
追随私募
4月17日,孚日股份披露一季报。
一份看似平常的季报却被投资者嗅出不寻常的味道。
五只借道信托的私募基金现身其前十大股东,其中华宝信托公司的四只R字头的资金信托占据四席,另外一席则是基金业风云人物前博时基金经理肖华主导的深国投尚诚证券信托。
敏锐的投资者跟风而入,5日之内,孚日股份的股价由16.88元上涨至21.66元,累计涨幅达到28.3%。
这只是私募基金主导市场的一个缩影。
最近一段时间,私募基金重仓的红太阳、穗恒运、厦门空港也频频受到投资者追捧。
追随私募,成为一个新的投资风向。
周先生与同事合资,正准备投资另外一个私募基金——由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与平安信托合作发起的平安.东方港湾马拉松集合资金信托,这个信托计划最低门槛为300万,周先生与他的同事们更多是关注私募基金的信誉、业绩和投资风格,而他认为这个计划比较符合自己的需求。
胡女士则是有着4年入市时间的基民。过去几年,她一直是公募基金的追随者。而公募基金也演绎了神话般不败的投资故事,而且,这种故事还在继续。2007年前四个月,运作最好的公募基金——华夏大盘收益率已经超过90%以上,这对拿着微不足道的储蓄利息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但,正当个人投资者如飞蛾扑火般将储蓄投进公募基金的时候,胡女士却把几年投资公募基金的资金悉数撤出,转投私募。
“主要感觉公募基金运作太浮躁。”胡女士认为。
在最近一段时间,胡女士发现,与前几年公募基金稳健运作模式不同,除了连续2年多取得骄人的业绩外,公募基金在管理、投资和运作上也滋生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公募基金经理私人生活腐化;投资操作中短期化;因为利益交换而奇高的换手率;“老鼠仓”问题;规模超大;人才流动等,这些问题都随股指走高而凸现巨大的投资风险。
不过,私募基金所带来的超额收益更是一个重要因素。
2006年频频传出的200%收益,甚至更高的超额利润诱惑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介绍,更多的投资者是通过朋友介绍,委托他人或投资咨询公司进行操盘。
这种投资门槛低至几十万元不等,也有不少是100万元甚至200万元。主要的分成比例为20%-30%的收益提成,保底的私募基金收益提成甚至更高。
因此,不管是“阳光化”的信托私募基金还是“非阳光化”的,都被称为“富人俱乐部”。
私募明星风尚
做“富人俱乐部”的领衔者也许更富有挑战。
私募的盛行,也令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2006年底,肖华离开博时拉开明星公募经理转投私募的序幕。
作为博时首只开放式基金博时价值增长的基金经理,肖华因在2003年对于汽车股、上港集箱、伊利股份等股票的重点投资,而名列同业基金业绩第一。2006年博时价值增长获得了104%的收益,令其再次引来市场关注。
因此,这位公募基金的金牌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被赋予了更多的风向标意义。
之后,建信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蒋彤、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闵玉、嘉实基金的基金经理刘欣、易方达的梁文涛等基金经理纷纷离开公募,还有券商的研究人员甚至投行人士,投入私募或准备加盟私募。
他们不仅加入阳光化的证券信托基金,还以工作室、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等名义,以委托理财方式为其他投资者提供集合理财计划。后者被认为是没有官方背景的民间非合法私募基金。
收入仍旧是公募转向私募的首要原因,公募基金收入由工资和业绩挂钩的奖金构成,但基本上有个封顶,而私募基金主要来自赚取利润分成,没有封顶。
但收入不是决定因素,“我们公司的人很少是因为收入离开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说,体制是引发公募转私募的第二个原因,“在这里,干得好,待遇不高,如果干得不好,也照样下岗,而且企业文化让人感觉不被重视。”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人士说,私募能够给私募张扬的机会,这有助于年轻的基金经理实现飞翔的梦想。
第三个重要原因就是逃避公募短期运作的风险。由于考核体制问题,很多公募基金面临着3月一大考,3天一小考,“有基金经理崇尚精选买入长期持有的策略,但短期市场博弈、短期排名、基民动辄赎回等等都在迫使基金不得不随波逐流。”很多基金经理诉苦,所以基金经理认为,既然都是在市场化体制之下,会选择风险收益比较好的行业。
现在,肖华运作的“尚诚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已渐入佳境。
如肖华一样的明星基金经理的加入,加上其过往优秀的操作业绩和激进的操作方式,令私募基金一举一动更加引发市场的关注,并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接受私募的诱惑。
阳光与灰色
随着公募转投私募风尚继续,私募将会以更加张扬的姿态来运作。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非合法私募基金也被人们开始认识并加入其中。
在私募基金中,阳光还是灰色?又是一个新的投资选择。
从2005年开始,私募们在一点点拭去以前偷偷摸摸摸做投资的印痕。2006年,原国泰君安老总杨骏归去来兮,李驰、但斌等蛰伏多年的私募人士浮出水面,肖华、李振宁、刘红海等纷纷加入私募群体,愿意、敢于浮出水面的私募基金人群在壮大。
与此同时,私募基金以其业绩渐渐获得追捧,无论是从管理者团队,还是从客户资金,各方面受到市场的追捧,与此同时,门槛也开始水涨船高。
但浮出水面不是私募们终极目标,他们希望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长久以来,公众对私募证券基金持有负面看法,所以未来私募还要争取一个法规的认可。
不过,虽然有人认为私募的群体可能达到1万亿,但是真正浮出水面的只是少数。
在信息集散中心又身处监管脚下的京城,私募基金显得更为低调,但又更善于采用灰色的操作方式。
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私募基金,常常以工作室、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等名义存在,以委托理财方式为其他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的集合理财计划。其操作中主要当事人只有两类:委托人和投资管理人。这类私募基金的资金通常以委托人的名义开户,投资管理人负责日常交易。
这类私募基金因走在政策边缘,因不受限制而更富有灵活性与逐利性。
一直以来,许多民间私募基金更多地认为沪深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主力市、消息市,因此把关联这三个方面的信息作为重点,获得信息成为重要投资决策工具。但一位掌控有3亿元资金的私募基金经理认为,私募基金也在慢慢向立足于研究的投资方式转变,客户和市场的变化给了民间私募基金更多的投资收益压力。
他介绍,民间私募基金主要的分成比例为20%-30%的收益提成,在牛市高涨之下有时候一周就被要求与客户分成好几次。这也造成与客户之间诸多冲突。
事实上,由于没有法律保障,该类私募基金的投资更需要来自双方的信任和诚信。
因此,上述私募基金经理指出,相对于证券信托基金的投资灵活性,其有可能进一步放大收益,但与此同时,风险也会进一步放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