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华联试水零售业海外并购

12月6日,听说西友新加坡公司刚刚被华联股份收购,新加坡仲量联行研究部主管冯之玮有些吃惊,因为她的家就在新加坡西友的一家百货公司旁边,那是她周末经常去购物的地方。
“很奇怪,日本西友竟然会卖掉它,因为西友也就是在新加坡是赢利的。”她告诉记者。
面对外界对这一次跨国并购的猜测,北京华联集团副总裁陈耀东解释,“这次动作不单是一个关注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的概念,而要有一个‘整体观’。”
12月3日,嘉德置地(CapitaLand)以400万元,把西友(Seiyu)新加坡转卖给中国第六大连锁零售商——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西友新加坡在碧山第八(Junction 8)、第一乐广场(Lot 1 Shoppers' Mall)及百乐和白沙浮商业城(Parco BugisJunction)三个地点百货公司被华联尽收囊中。
虽然国内的很多零售企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曾经尝试走出国门,但是真正成功的却鲜有。而想到和北京华联这样利用跨国并购的更是没有了。在近年,国内百货业的空间也随着各家企业的扩张,出现了日趋饱和的状况。避开国内有限空间,将目光瞄准海外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聚拢强势企业加快扩张
这次将西友新加坡卖给华联股份的嘉德置地与华联早有合作,它不仅是新加坡最大的商业地产投资商,在近两年也极力将触角伸向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在与北京华联开展过多次合作的同时,嘉德还与深国投、沃尔玛中国公司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
此前的一些合作,也为华联再次与嘉德合作埋下了伏笔。
如果仅仅是与商业地产商的合作,华联股份也许还不具备十足走出去的信心。牵手台湾最大连锁百货公司新光三越,也许是保证其在海外与国际高端品牌保持紧密联系的砝码。据北京戴德梁行商铺部助理董事张家鹏分析,华联商厦在国内的百货业务主要走“流行百货”路线,而商品多为国内名牌,国际高端品牌的引入缺乏。而如果进入百货业成熟的新加坡,与顶尖级的品牌厂商保持密切合作将变得尤为重要。
新光三越的经营业态、规划都定位于高端市场。据悉,华联股份自从成为新光三越在内地的首选伙伴之后,双方已经合资设立“重庆华联新光百货”,并共同进驻了北京华贸中心的主力店。
海外并购前途难料
众所周知,海外并购在前些年陆续开放的国家中,早已非鲜见案例。而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鳄更是将跨国并购当做占领一国市场的捷径。而国内零售企业进军海外的冲动,在10多年前曾爆发过一次了。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江明告诉记者,在1993年前后,曾有上海华联、上海百货公司等多家企业到澳洲、新加坡、俄罗斯开店,后又都撤了回来。而2003年6月,位于莫斯科新阿尔巴特大街的天客隆莫斯科店也在开业1000天后倒闭,曾引起了多方争议。黄江明也为此指出,不仅仅是对海外市场的市场风险把握不够,实际上目前中国零售企业还不具备海外开店的实力。不过他又强调了一点,要想成功,除非采取直接并购的手段。
相对于中国,新加坡的百货业发展很成熟,面积虽小,但也拥有高岛屋、米罗等多家大型百货公司。
冯之玮告诉记者,新加坡安定的政治环境、齐全的法律政策是很多投资者看好的主要原因。而商铺的空置率也很低,在繁华商业区乌节路,甲级、乙级商铺的空置率为零,一家商户撤出,后面早就排起了长龙。而新加坡的百货公司虽然也有高中低档的商品,但是高端品牌比国内更上层级。一些国内核心商业区的名品店,在新加坡也许只能做成大卖场,如艾斯扑瑞特等。“虽然百货业比较成熟,但是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之后,新加坡的经济虽然整体看好,但是产业价值比较低,一些领域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冯之玮表示。
“走出去是符合华联股份的发展策略的,这着棋没有下错。”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徐哓方告诉记者,这一次的并购风险不大,只是一次经营资产的并购。而且相对国内的一些并购,投资很小,只有400万新元(合1912万元人民币)。从目前来看,这三家百货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华联高层也表示过西友管理层和员工不做调整,华联对其只行使监督和辅助的角色,不会影响到西友原有的经营秩序。另一方面西友新加坡成熟的管理模式反而能够给予华联以提升。
虽然截至今年7月底,三家百货公司使用的净可租用楼面总计约20万平方英尺,只有不到2万平方米的面积。但是与国内的百货业类似,新加坡的百货也多采用联营模式,业主的租金并不高,如在乌节路的一层甲级商铺,相当于37块半/平方英尺/月(65.7元人民币/平方米/天),更多是依赖双方分利的形式。这与华联的联营,收取一定管理费用的形式差不多。
“要研究下一步的资本运营,不能仅仅是资本的炒作,如果只停留于炒作,泡沫将在所难免。”零售专家黄国雄为此强调,任何资本交易,最终都要看最后的市场效果。能够迈出这一次跨国并购,对于国内零售企业无疑是一个突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