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223
- 帖子
- 533
- 主题
- 154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一度被视为“传言”的故事终于变成现实。 从收购万通到收购金通,再到重组华夏证券,中信证券一直在给市场带来“震动”,而且“震动”来得如此频繁:在公布增资中信证券(香港)、筹建中信麦格理资产管理公司两个月后,中信证券今日再次公告,高调收购华夏基金管理公司。 根据此次公告,中信证券将收购华夏基金的40.725%的股权,一举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你情我愿 股权转换顺理成章 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基金公司之一,也是基金行业中最具实力的公司之一。截至2005年底,其基金净资产值为401.66亿元,管理规模市场占比为8.56%,在49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三。其年管理费收入超过3亿元,是货真价实的优质资产。 面对这样一块“肥肉”,此前也曾有机构对其股权动过收购念头,但终因各种原因未果。此次,华夏基金的大股东——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何以心甘情愿地“松口”呢? 据知情人士介绍,中信证券重组历史包袱沉重的华夏证券解决了北京市政府的大难题,因此,北京市政府曾承诺对中信证券的业务发展给予支持。此次,中信证券得以以较低价格受让北京国资局的股权,据称是相关一揽子承诺中的一部分。 “这有点像买一堆骨头搭上一块肉。”该人士介绍说。 专家分析,此次交易得以进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北京市政府对金融产业的发展思路有了重大的转变——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即北京市政府想把整个金融产业做大,而不是把市属金融产业做大,因此正在有计划实行市属金融机构国有股权的战略性退出。 这样一个历史机会,对中信证券当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据中信证券一位高管介绍,在战略布局图上,中信证券需要一个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基金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而目前,中信基金无论是品牌和规模都难以承担这样的责任。” 一举两得 资源整合在所难免 中信证券目前已持有中信基金49%的股权,是其控股股东。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第11条: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此次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一举成为控股股东,将如何避开相关的法律障碍? 不少业内人士曾预测,中信证券未来会将华夏基金与中信基金合并,以实现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的低成本快速扩张。 对于这样的猜测,中信证券高层管理人员毫不否认, “我们希望在基金行业内锻造出一个‘中信证券’”。中信证券常务副总经理程博明说。 资料显示,2005年底,中信基金的基金净资产值为102.11亿元,管理规模市场占比为2.18%,在所有有基金运作的49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5位。如果中信基金与华夏基金合并,那么它们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可达10.74%,整体排名可以上升到继南方基金之后的第2位。值得关注的是,两者合并之后,由于股票基金在其整体规模中比例最重,其创造利润的能力将超过目前的南方基金。 从不断收购券商营业部,到筹建能从事海外业务的中信麦格理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证券打造证券控股公司的意图已彰显无疑。中信证券高层也表示,其不断收购正是为了让中信证券从卖方到买方的每一块业务都成为最强大的。 对于业内普遍关注的可能带来的人员整合,程博明曾表示,中信收购绝不是要把其他公司的人赶走,“所有有用的人全都要留下来。” 基金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的消息在业内产生了巨大的反应。 一家深圳的基金公司老总预期,整合以后的基金公司将成为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挺可怕的,中信作为一个大平台,其吸收资源的能力很强,其以后会在公司内部进行资源整合,留给其他公司发展的空间就更小了。” 众多业内人士认同在以后的发展中,基金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资源会越来越多地向少数公司集中,那些仍旧在“单打独斗”的公司将明显地处于劣势。 “如委托资产管理业务出台以后,中信证券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整合所有的资源,也许中信证券只管销售,将委托理财交给基金公司管理。”一位专家猜测。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第一起基金公司间的并购案例,华夏基金与中信基金的合并在今后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障碍。如两个基金公司一旦合并,旗下的基金都面临着改变基金管理人的问题等,而根据相关要求,这种情况是要求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商议解决的。 中信证券如何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市场各方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