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券商自救进入生死时速

今年10月31日是券商完成整改的最后时限,届时达不到证监会常规监管要求的证券公司,将依据相关法规实施以市场退出为主的处置措施。在生死存亡的边缘,证券公司何去何从?
前几年,由于市场监管薄弱,证券公司为谋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市场风险,表现在自营业务投入比重过大、挪用客户资金、违规融资等。在证券市场四年熊市中证券业暗藏的风险逐渐显露,很多券商的资金链出现断裂,绝大多数券商生存状态堪忧,全行业陷入亏损泥沼。
2004年8月,证监会展开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目的是对证券公司进行大规模清理重组。两年来,治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今年更是进入到了攻坚阶段。在我国100多家证券公司中,已核准的创新类证券公司有16家,规范类证券公司16家,除这32家公司外,其他证券公司将在2006年10月31日被决定生死。
转眼之间大限将至。据《新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仍然有1/3左右的券商前途渺茫,它们能否在最后三个月内抓到救命稻草还是个未知数。
中小券商最为危险
证监会最初给券商完成整改的最后时限是9月30日,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间被后延了一个月。这一个月时间对券商可谓宝贵至极。国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汤小生表示,“目前,券商两极分化现象十分突出,而证监会又有意控制券商数量,对不符合规定的证券公司进行清理,尤其是中小证券公司。而能抓到救命稻草的券商毕竟是少数,不能增资扩股的券商将难逃此劫。”
一位证券公司负责人表示:“证券市场近期出现了一波较大的行情,整个行业大环境有所改善,公司经营也出现了转机,经纪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形势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好的一年。另外,公司的重组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并没有出现人心惶惶的局面。公司正着手为产品创新做准备,其他业务也在拓展,如果公司能以这个态势发展,10月31日前完成整改工作不成问题。”
据了解,证监会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券商保留名单,这份名单以现有的资本金为依据,将券商分为几类。资本金10亿元以上的,属重点解决对象;资本金6亿~10亿元的这部分券商解决问题后可以保留; 6亿元以下难以完成整改的券商将被迫出局。问题不严重但规模较小的证券公司重组价值不大,可能被收购或托管。推迟完成整改时限,正是证监会对资本金6亿~10亿元券商最后的宽限。
目前,资本金6亿~10亿元的券商正加紧整改,很多券商已进入实质性整改阶段,各地证监局非常关注这部分券商的整改进程,可以说,如果这批券商重组结束,他们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推迟期限,对于部分中小证券公司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变相扶持。但短短一个月时间到底有没有实质性作用,现在还很难说。
事实上,近年来证券公司的倒闭早已屡见不鲜,甚至成为证券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南方证券、闽发证券、大鹏证券、大连证券的覆灭每次都引起轰动。而现在,在管理层的“重拳”之下这种“覆灭”将加速进行。
券商“覆灭”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倒闭听候发落,另一种是被其他机构兼并。近几年,证券市场“大鱼吃小鱼”的并购事件屡见不鲜:国信证券托管和收购了民安证券17家营业部,并打算再托管或收购一家证券公司,以配合其全国战略布局;中信证券除完成对华夏证券的证券类资产收购,还收购了金通证券等数家券商;中央汇金公司先后向中国银河证券注资100亿元,向申银万国注资25亿元;建银投资则通过承接央行83亿再贷款方式,接收了南方证券的证券类资产。
“叫停”券商的三大业务(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三方监管委托理财业务以及个人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使证监会清理证券市场和控制券商数量的目的清晰可见。随着“分类管理原则”操作思路的明确,证监会“扶优汰劣”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为免遭关闭厄运,在亏损中挣扎的券商都在大力增资扩股,但能否在规定期限前完成整改,很多券商心里并没有底。
整改促成行业洗牌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表示,“国家会对一些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有所扶持,通过注资、贷款等方式对其进行增资扩股,比如有些上海大券商就是由上海市政府帮助完成增资扩股的。但对一部分小券商来说,要想生存只能自己想办法,在这最后三个月里,这个办法也只能是增资扩股了。”
从去年年底开始,很多大型央企陆续涌入证券行业,以参股或控股的形式对券商实施重组。这些大型央企之所以选择投资证券业,一方面,是出于对中国证券市场未来的看好;更重要的,是在证券行业整体低迷时出手,可以换得一个好价钱。但是,央企决非救命菩萨,其对券商的注资是要以今后能否盈利来衡量的。如果券商自身的“窟窿”太大,谁也不会去碰这个“烫手的山芋”。况且,我国证券公司有100多家,谁也“救济”不过来。
以前,对社会影响力大、背景较深的证券公司,管理层往往会对其重组给予一定支持,不会对其大动干戈。但今年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戴着“中字头”帽子的中国科技证券今年2月宣布关闭,充分说明管理层“挥泪斩马谡”的决心。中国民族证券也是证监会直属券商,其重组道路充满曲折,至今生死未卜。尚未完成整改的券商或有侥幸心理,但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决心已定,10月31日生死大限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汤小生说:“虽然券商整改、重组的困难很多也很复杂,但是,整改是必须进行的。监管其实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达标的证券公司来说,创新才是首要问题。一直以来,虽然监管存在一定问题,对整个行业不景气负有一定责任,但是发展到今天,综合治理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市场初具规模,监管部门以及券商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发展上。管理层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靠券商自己了。”
一家亏损较严重的券商表示,他们也想自救,通过公司固定资产的出售来弥补保证金缺口。但是,资产估价和处置速度都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并且很难找到买家。如果急于出手则容易贱卖,即使顺利卖出,也不一定能够将缺口全部堵上。
寻找外力增资扩股似乎是券商自救的唯一办法。左晓蕾表示:“有些券商由于自身规模有限,要在最后三个月中实现重组并不容易。即使找到新股东,要重组成一家新的证券公司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要协调很多关系。另外,国有成分与私有成分的调整也是大问题。一般来说,相当一部分公司转制之后还是国有成分占主导地位,在协调国有股与私有股问题上会很复杂。”
在整改完成后,券商两极分化现象将更加明显。即使是那些整改成功的券商,也仍然存在一定隐患。左晓蕾认为,整改只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只能说身上的包袱轻了一点,但并不代表就能健康发展。完成整改只是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将来的发展是一个综合问题,涉及经营模式、治理结构、产品创新、合规经营等诸多方面,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仍有可能被淘汰。
国内大多数券商目前仍是“靠天吃饭”。有人戏言: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由于券商的收入过于依赖其经纪业务,导致了经营上的被动。在完成整改后,那些存活下来的证券公司应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可以想见,未来的证券市场将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战场,一些实力雄厚、积极创新的大券商将会脱颖而出,而对于大部分勉强度日的中小券商来说,未来却并不乐观。管理层对证券公司的整改,其实就是一次行业大洗牌,在整改完成后,洗牌不会结束,相反将“越洗越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