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2004-2005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04-2005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自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较快增长。其背景是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深刻变化。发展方面,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向住行方面的升级,社会生产结构开始新一轮调整,并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体制方面,随着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拓展。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势能,同时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大量不稳定因素。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将新一轮经济增长稳定保持下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2004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 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2004年中国GDP增长率估计为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2002~2004年,GDP增长率依次为8.3%、9.3%、9.3%,走出了一条先攀高再趋稳的曲线。2004年内一度出现了经济升温加快的趋势,采取措施之后得到控制。1~4季度的GDP增长率依次为9.8%、9.6%、9.2%、9.5%,呈现先高后稳的走势。

  (二)投资增长高位回稳

  2004年初投资增幅迅速攀高,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43%,接近1993年经济过热时的水平。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增长率分别为28.3%和27.7%,全年估计在25%左右,略低于上年水平。其中部分过热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前三季度,钢铁、水泥、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比一季度回落65.5、43.4和12.8个百分点。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投资加快增长,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21.4%,比一季度加快2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速较快回落;第三产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其中电力、煤炭、铁路、公路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

  (三)消费增幅提高,住房、汽车消费高位回落

  到2004年12月上旬,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1~11月份,同比增长13.2%,剔除价格因素,增长9.9%,增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增幅,一季度为44.4%,二季度为40.9%,三季度为34.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销售额增幅,一季度为56.5%,二季度为43.7%,7、8月份仅分别增长9%和9.8%,增幅回落了几十个百分点。?

  (四)对外贸易再创新高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高达1154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净增3037亿美元,相当于加入世贸组织之前的2001年全年贸易规模的2.3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其中出口5933.6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3.8亿美元,增长36%,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19.8亿美元,是1999年以来的年度最大顺差额。?

  (五)物价涨势趋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同比涨幅,先由1月份的3.2%渐次提高到8月份的5.3%;然后又渐次回落到11月份的1.9%。1~11月份,CPI同比上涨4%,全年为3.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从一季度的3.7%渐次提高到10月份的8.4%,11月份则回落到8.1%。钢材价格同比涨幅趋缓,11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比2004年同月上涨15.8%,比10月份的涨幅低1.7个百分点。

  (六)货币供给增长明显放慢

  2004年一季度,M2余额同比增长19.1%;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同比多增247亿元。货币供给呈加速增长状态。进一步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以后,货币供给增长明显放慢。三季度末,M2余额同比增长13.9%,全部金融机构增加人民币贷款1.8万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

  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特点全面显现

  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和家庭财产规模经过较长时间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购买力提高、住房制度改革、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居民消费结构开始新的升级,住、行等消费领域迅速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产业升级,房地产、汽车等产业迅速发展;世界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新技術产业发展。其次,居民住、行消费点的扩大,一定程度拓展了传统产品消费规模,例如住房面积扩大以后,对家电等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在收入累积增长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消费开始向穿、用等方面扩大,这些都相应拓展了传统产品发展空间。?

  第二,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产业经过1998年以后的痛苦调整改造以后,更多的转向国际市场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推动下,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取得长足进步。2002~2003年,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出口增长依次为20.9%和30.3%;2003年电视机(包括整套散件)出口增长50.5%。这就有力地拉动了传统产品的生产。?

  第三,传统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钢铁、水泥、有色、石化、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拉动了能源、交通等产业发展。?

  第四,以住、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重化工业产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升级活动,因其对基础设施、市场条件要求较高,所以与城市经济建立了紧密联系,其加快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并进一步推动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

  第五,经济体制加快市场化,进一步增强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能力。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了深化改革的积极效果。随着破产、不良资产的大量出现,所有制结构、经济约束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迅速调整、加强和发展,民营、外资企业,中小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和融资渠道迅速增加,政府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投融资活动的监控力度显著提高。当新的发展空间出现时,非国有经济紧跟市场变化的优势明显,民间投资迅速增长;发展空间的扩大弱化了市场风险,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也逐渐活跃,经济的自主增长全面恢复。?

  三、宏观调控面临新的考验

  (一)经济运行面临的新矛盾

  1.经济结构变动剧烈,影响到经济运行的稳定?

  此次增长总量矛盾并不突出。从最终产品看,无论是轻纺、家电等传统消费品,还是电子通讯、汽车等新兴消费品(住房应该归为居民投资品),供给能力都比较充裕,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中间产品(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和基础产品(能源、交通等)出现了较大供求缺口,但没有因此阻碍最终产品的增长,没有导致全面的供不应求。因此,与以往不同,短缺现象不再是普遍发生,而仅仅在部分行业出现。这一方面导致钢铁、有色、水泥、石化、煤炭、电力等部门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使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弊端重新抬头。中间和基础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还不断加大了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大了这些行业发展的困难。?

  2.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调节的经济运行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此次增长中,由于城市化活动的活跃,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居于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结构变动引起的大量投资,使资金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而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其供给基本由政府掌握,而且价格低廉。在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的条件下,政府掌握着土地,土地的初始价格基本为零;在资金要素方面,新的融资渠道虽然发展很快,但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融资主渠道;高储蓄率使资金供给充裕,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利率很低。这一情况使经济结构的迅猛变化缺少要素供给方面必要的约束,而且还导致了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更多的直接参与。?

  3.经济规则不完善,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问题愈演愈烈?

  如前面指出的,我国的市场和产业准入标准不完善。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特点相联系,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征用和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侵害农民和市民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企业污染排放、资源利用、安全生产方面的准入标准不健全,执行不严格,环境和资源使用成本低廉,进一步助长了以追求市场利润或者政绩为目标的经济扩张活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加剧,安全生产事故增加。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威胁到社会稳定。?

  (二)宏观调控面临困难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总量关系,减小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的幅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过热,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针对这一问题,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控制需求总量,缓解供求矛盾。1998年以后,总量矛盾转变为需求不足,宏观经济政策转向扩大需求,但仍然是以调节总量关系为目标。当前出现的部分行业过热,源于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本质上是结构性矛盾而非总量矛盾。运用总量措施,例如财政货币政策,一方面可能延缓短线产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可能增大最终产品生产的困难。如果对具体行业进行调控,又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决策。特别在控制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方面,由于政府参与程度较高,因此很难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调控,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因此,针对当前经济增长所实施的宏观调控,实质是以结构调整和行政管理组合起来的综合性经济治理,其目标是有效控制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控制的重点:一是地方政府的土地开发和批租;二是银行系统的资金供给。既调控这些要素供给的总量,也调控其投向(明确了控制发展的行业)。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上半年主要担心经济出现下滑,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问题在下半年开始显现后,主要使用经济手段(例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进行较为温和的调控。到2004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中的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上年的26.7%骤然提高到4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率超过了23%,货币供给量增幅也大大超过了年初预定的控制目标;部分过热行业继续升温,粮食生产也面临低温多雨等困难的考验。这些情况迫使中央政府加大了调控力度,在进一步加大经济手段调控的同时(两次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开始动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冻结土地审批本年,要求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进行直接审查,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查等)。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控制辅以对部分行业投资的直接管理,有效控制了土地和资金等关键要素的供给,以及地方政府的经济扩张冲动,同时也一定程度约束了企业、居民的自主投资,从而减缓了低成本条件下的结构变化烈度,缓解了信贷、投资增长过猛,土地开发和城市发展对部分居民利益侵害较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等问题。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农业、能源运输等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加强经济的薄弱环节。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效增加粮农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积极推进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违规征地、乱占滥用耕地行为。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恢复发展粮食生产,鼓励水稻等供应偏紧的粮食品种种植。加大科技支农力度,积极提供优质高产的良种,并注意将良种补贴落实到农户和地块,抓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等关键环节,组织专家组、农业科技人员到农田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管,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害农民的行为。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宣传落实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实行粮食生产联系点和联席会议制度,层层建立粮食生产责任制等。加强煤电油运的生产调度,加快规划内的铁路、电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经过这些工作,有效抑制了暴露出来的问题,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弊端尚未根本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得到了抑制,但并未根本解决。稳定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土地管理制度、投资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建设、资本市场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都还有待解决,规范政府与企业各自行为的机制有待完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有所加大等等。总体看,宏观调控控制了问题的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基础仍不稳固。

?  四、2005年经济形势展望

  2004年世界经济复苏强劲,美、日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预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会有所回落。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同时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货物自由贸易开始启动,外贸回旋余地扩大,这些将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活动继续推进,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持续回升,我国仍将是其主要选择地之一,这将有利于我国的利用外资。另一方面,美国贸易和财政的巨额赤字可能导致美元继续贬值,引起多方面的汇率波动;石油价格走势不明,对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尚难确定;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我国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也仍可能增加。综合看,2005年国际经济走势大体平稳,与2004年比较,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仍比较有利。?

  2005年我国经济仍然处于上升期,但增长速度可能略为降低。主要由于:第一,2004年的宏观调控措施,行政手段有所增强,对政令统一的要求比较严格,调控领域深入到具体的行业和投资、贷款项目,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的自主行为空间明显缩小。土地和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供给增长减慢,各类微观主体对政策环境的预期开始发生逆转。第二,市场供求正在由部分短缺转向普遍过剩。2004年以来市场供给偏紧的产品,主要包括粮食、钢材、水泥、有色等,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由于供给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由于需求增速减缓(粮食主要是供给增长)。目前这些产品的市场预期开始先后发生变化,抛售库存的现象开始增加,价格水平也开始明显回落。这一变化将影响预期、抑制各类微观主体扩大生产、增加投资的活动。第三,货币供应和投资增速减缓对经济增长和物价存在滞后影响,预计在2006年将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会继续趋于回落。第四,消费结构的升级速度开始稳定,住房和汽车销售增速渐趋平稳,对产业升级的拉动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在体制和机制弊端没有消除时,放开必要的调控手段,也面临反弹的危险。包括土地开发、投资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总体看,随着经济总量关系和结构矛盾趋缓,物价水平回落,市场预期将下降,需求约束和市场竞争风险开始增大;资金、土地要素供给偏紧,市场引导的投资活动将明显降温;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中西部地区受到紧缩性影响较大,发展后劲受到一定削弱;一些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还有后续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使经济增长小幅回落的态势延伸到2006年。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预计2005年经济总量环境将比较稳定,价格、利率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发展的空间扩大;另一方面,地方发展经济的政策空间也会有所扩大。由于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以住、行消费拉动的产业升级活动还有巨大发展空间,与此密切联系的城市化也有巨大发展空间。因此,在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和相应的规则、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些增长潜力会继续释放,并拉动经济保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约束机制的增强,投资活动、生产活动的理性会逐步增强;随着产业和市场准入标准的逐步确立,以及土地补偿标准的严格,利率浮动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地方的一些不符合规则、低成本的扩张活动也会越来越受到制约,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会不断增强。?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率将稳定在9%左右;随着供求总量关系稳定和农产品供给增加,预计物价总水平将由涨转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稳定在3%左右。

还可以啊

TOP

我喜欢

TOP

多发点啊

TOP

快给我回帖啊!!!!!!!!!!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