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三大优势助力银行系基金规模增长

渠道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和固定收益类管理能力优势,使得银行系基金在去年股债双杀的环境下依然实现规模增长,在今年震荡市中资产管理规模平均增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在基金行业整体面临向财富管理公司转型的背景下,其是否依然具有优势,能否续写神话?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系基金公司从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也具有项目资源和客户资源的优势,但是应当加强与股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破除过于保守的束缚,加大创新步伐。
 异军突起
 股市表现不佳时往往是银行系基金公司大放异彩之时,今年二季度,中银、招商、民生加银和工银瑞信等8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均实现了基金资产规模增长,平均增长54亿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近年来,银行系基金公司也凭借渠道优势,逆游而上,规模领涨。
 在产品线布局上,银行系基金公司积极全面布局和尝试创新。截至6月底,工银瑞信、建信、招商等4家公司基金产品数量已超过20只,并在分级基金、ETF等产品方面也开始有所突破。继汇添富和华安率先推出短期理财债基后,银行系基金公司也瞄准了这块蛋糕。目前,中银基金已经申报了理财14天债基以及理财60天债券型发起式基金;工银瑞信也申报了7天理财债基和14天理财债券型发起式基金。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银行系基金公司凭借渠道优势,发行类短期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规模可能会更加可观,届时规模排名或将再次提升。
 一直以来,固定收益类产品作为银行系基金公司的重拳产品,无论从规模还是业绩上均获得了一定口碑,而权益类产品则成为其发展的短板。不过,今年上半年银行系基金公司弱市发力,也取得了优异的业绩表现。根据银河证券数据统计,在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股票投资管理能力排行榜前十名中,银行系基金公司独占4席。
 排名渐显分化
 尽管银行系基金在规模提升方面均具有天然优势,但是业绩表现和发行产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银行系基金公司之间呈现一定分化。
 从份额规模来看,今年以来银行系基金中一半左右实现了增长。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招商、中银、民生加银等基金公司的份额规模较去年底实现正增长,其中招商基金份额规模今年以来增加了146亿份,涨幅达36.6%;民生加银在绝对量上增加了55亿份,实现了2倍的增幅。而有4家银行系基金公司规模相较去年底却呈现缩水。
 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排名方面,招商、中银和民生加银近年来稳步上升,而有些银行系基金公司则原地踏步。今年上半年仅中银和招商两家公司实现排名晋升,其中中银基金实现银行系排名和市场份额同步晋升。截至今年6月底,中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全行业排名比2011年底晋升了3位,位居第16名,二季度行业排名的晋升幅度在银行系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
 快跑同时带来了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中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在银行系基金中市场份额占比上升1.36个百分点,由2011年末的16.41%,上升至今年二季度的17.76%,二季度在银行系百亿以上规模的公司中市场份额上升幅度排名第一。
 尽管股东背景没有那么强大,初始规模也较小,但是民生加银的规模增速无疑是最快的。据银河证券数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民生加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7.18亿元,成为上半年资产管理规模环比增长最快的基金公司之一,增长速度在68家基金公司中位列第三。
 此外,招商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排名由去年年底的第23位,跃升至今年一季度的第13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归功于其把握住了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债市的机会,大力推进债券类产品的发行和持续营销。
 尚需突破部分约束
 银行系基金公司普遍继承了银行稳健的风格,使得其风控更加严格。但稳健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保守”。有银行系基金公司高管也坦言,的确公司在初始阶段会更加谨慎。上海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代宏坤表示,稳健、保守的投资风格很难说是优势还是劣势,但是保守的企业文化可能会影响基金公司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今年以来,监管层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基金行业向财富管理公司转型的政策和措施,站在创新的起跑线上,银行系基金公司要实现长远发展或许需要突破一些约束,更“激进”一点。显然,有些银行系基金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增加了与股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民生加银今年上半年之所以能弱市崛起,除了得益于“船小好调头”的灵活优势外,更大的动力来源于内因。公司新团队到任后对投研制度进行梳理,对投研文化进行重塑,与大股东民生银行的合作进一步密切,股东对现有管理层充分授权,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理顺,各项业务制度流程更加规范细化。
 业内人士指出,按照证监会基金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意见稿),允许基金管理公司通过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非上市的股权、债权、收益权及其他资产,这意味着以后基金公司可以以专户的方式来发展PE等业务,而银行系公司在此方面恰恰具有先天优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