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证券分析师制度还要走几道弯

史美伦最近曾经表示,尽管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了10多年,但是早些时候,还没注意到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分析师。目前的情况是,市场上证券分析师少得可怜。尽管电视上每天的股评铺天盖地,但是“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因此,要大量培养证券分析从业人员,以满足越来越发展的证券市场需要。她同时指出,适当的时候,将推出证券分析师制度,以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我们行业来说,很悲哀,但是也说的比较实在。”国内知名证券咨询机构杭州新希望公司副总经理凌俊杰这样感慨。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凌的看法在业界普遍存在。

市场效率催生咨询业新时代

进入2002年以来,很多细心的投资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几年一直活跃在股评界的几大名嘴几乎同时销声匿迹了。而日前一家知名也很有争议的证券咨询公司没有通过年检。证券咨询业的老将们似乎在悄悄退隐。咨询业新的时代已经开始露出苗头?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过。有了银广夏事件的震撼,人们已经不再轻易相信所谓的神话。投机行为和博傻行为大大减少。而媒体,对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讨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烈。市场,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2001年疾风暴雨的洗礼后,已经逐渐开始变得理性。

作为一个资深咨询人士,凌俊杰已经深刻地感觉到了市场的这种变化。他说,1998年左右,大多数证券分析人士主要靠着技术分析和对庄家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时在国内,技术分析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但是近两年以来,尤其是2002年以来,明显地感觉到技术分析没落了。有时候走的很好的图形突然就跌了下去。而一些客户也开始关心公司的投资价值了,开始重视长期的但是比较安全的收益。新希望公司本身,也在努力适应市场的这种变化,完成这个艰难的转变。

然而,必须指出,市场的不够成熟,并不是证券分析师们逃避现实尴尬的借口。行业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实力的提高。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认为,市场的参与者没有经过正规、严谨、专业的训练,没有具有专业水平的从业人员,不能发展成一个健全的市场,变成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从而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他指出,从事证券分析,需要树立一个最低从业标准,需要通过资格考试,有最起码的认证的要求,并不是谁都能成为证券分析师的。证券分析师在新加坡、香港都很盛行。中国的金融人才还是非常少的,作为专业人员,需要普及金融知识,熟悉理论和法规,坚持职业操守。

胡祖六指出,市场参与者的专业素质不高,市场就不会发展。建立证券分析师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培养专业从业人员队伍所需要的时间也许是十年或者更长。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不小了,不能以不够成熟,规模不够大为藉口,就不去使市场制度化、规范化。正是因为市场小才更有必要健全制度。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不是没有风险,比如独立董事制度,在刚刚开始,本身也需要一个完善、成熟的过程,但它确实是非常有效的制度。

TOP

现状堪忧:形象差素质低

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起点比较低,说是从马路街头起步并不为过,发展时间也比较短。80年代中后期,在一些大城市的一级半市场上,有人开始通过口头传递信息,指导操作,这就是中国证券咨询行业的萌芽。90年代初期,随着证券媒体的创办和发展,这些人通过媒体发表文章和见解,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股评群体。1998年4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并实施了证券咨询从业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对股评人士实行资格认证,管理层对股评人士的规范管理从此走向正规化。

但是,令人忧虑的是,时至今日,证券咨询行业依然处在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上。从规模上讲,截至2002年4月30日,全国共有140余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而注册资金逾千万的不超过20家。从业务上看,一方面,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的业务基本上集中在各自注册地,向外扩展型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在某一领域确立自己的相对甚至绝对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业务主要局限于咨询业务,如投资顾问、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的开展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行业指引。据统计,近80%的证券咨询机构处于保本或亏损运营状态。更令人担忧的还在于证券咨询从业人员的素质。虽然从业人员经过三年来全国统一考试?其理论业务水平较之从前已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总体素质仍然偏低。据业内人士介绍,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不够强,经常充当万金油的角色;分析手段上主要是以技术主,“跟庄”、“猎庄”的理念大行其道,难以发掘公司的真正投资价值;对市场的影响力较差,名牌分析师尚未出现;行业自律性差,有少数害群之马勾结黑庄,充当“庄托”,严重影响了证券分析师的形象。

被访的业内人士几乎都承认中国当前的咨询业和国际证券咨询业有着相当的差距,也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他们认为史美伦主席称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证券分析师的说法是比较实在和客观的。

从事国际投行业务已经十余年,BNP法国巴黎百富勤董事副总经理及总经济师陈兴动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证券分析师起码具备三个素质。第一,优秀的职业道德。对服务对象来说,证券分析师首先要明确的是证券分析师是为投资者服务的,而不是为被投资者,不是为上市公司也不是为市场服务的。第二,明确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基本面,为投资者发现投资价值。而不是技术面,绝对不能够本末倒置。从宏观到微观,从地区到行业,从管理层到公司精神,结合到基本面去做。如果一个分析师连这些都不了解,怎么向投资者去推荐股票呢?第三,需要专业化分工,而不是万金油。市场已经发展到一个分析师只能够对极少数的公司,行业做出深入的研究。

TOP

谁之过:市场浮躁需求扭曲

然而,被采访者们在默认自身问题的时侯,也发出另外一种声音:造成咨询业现状是谁之过?事实上,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被访的国内证券分析师们对于与国际的差距,对于自身的问题都有着深刻的了解。一名被访者对记者说:“不甘于此,不得不如此。”

一方面,一个浮躁的不成熟的市场培养不出真正的证券分析师。中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还需要完善,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仍然存在,给证券咨询业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摩根士丹利添惠执行董事谢国忠认为,在多数(证券)市场包括在美国市场上,并不一定通过许可才能成为证券分析师。通过许可只是一种形式而非实质。最终,分析师的价值在于其客户的判断。如果通过政府来对分析师进行许可,将使政府依附于分析师的质量。中国市场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对于资本的竞争。中国证监会需要做的事情是实行融资的登记制。市场自身将有效的运作来回报好的分析师。如果市场中充斥着坏公司,分析师将如何创造价值呢?

另外,对证券分析师的需求在哪里?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投机气氛依然比较浓,短期投机行为盛行,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存在这种现象。而他们正是证券咨询公司的生存依靠。如果他们的需求主要在于对短期投机行为的利润索取,那么,咨询机构只能够做一些短期投资的咨询建议。市场并不提供咨询机构进行长期深入研究的动力。但是对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投入的花费是非常巨大的。陈兴动先生指出,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对证券分析师的需求在哪里?如果没有需求,证券分析师以何为生?对证券分析师需求最大的是机构投资者,但是当前的机构投资者一方面数量还不是很大,另外一方面也存在不够专业化和短期投机行为,对证券分析师的需求并不大。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咨询业在当前事实上并没有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而仅仅是一个附庸。主业单一,仅靠咨询业业务支撑公司生存。而这一块业务很受行情变动影响。现在一些证券公司在做的财务顾问等业务,也缺乏法律界定和行业指引,容易引起纠纷。这些都大大限制了咨询业的发展。有业内知名咨询师对记者表示,在目前的业务收入格局下,中国要出现独立的证券分析师,至少需要十年的大牛市做物质基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