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角色定位

一、美元长期贬而不弱的秘密所在

(一) “货币战争”是美元统治和“美元霸权”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的一种集中而极致的运用
一切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美国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并激化的必然结果, 而在危机的酝酿和演化过程中, 美国政府和国际金融寡头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国及自身利益, 必然会选择顺势而为、择机而动, 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对美国中央银行及金融体系的控制、利用他们手中的货币政策及“美元霸权”, 既转嫁损失和危机, 又趁火打劫, 并竭力维护霸权地位。只要滋生危机的土壤还在, 货币战争就不会落幕, 并且将随着危机的升级而不断升级。
1. 美元的贬而不弱之谜
美元的债务发行机制决定了它必然贬值。美元进入流通主要通过两种渠道, 一是购买美国政府债券, 二是以再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注资。前者使美国政府牢牢地绑在美联储的战车上, 后者则使得同美联储联系密切的金融大亨们得以攫取通常本应当归一国政府所拥有的铸币税收益。所谓债务, 自然需要还本外加付息。如果说, 本金所对应的货币是美联储印制的, 那么利息所对应的货币也要由美联储印制。换言之, 债务美元的利息是原来货币总量之外的部分, 必然要求在现有货币总量之外再创造新的债务美元, 债务链条连绵不绝, 发行的货币也会越来越多。假使按年增长率5%的复利模式增加货币发行量, 那么,当前1美元的债务货币, 只须300年时间将达到200多万美元。这意味着, 在债务货币系统自身扩张动力下, 美元必然大大贬值。另一方面, 美元的发行者必然竭力维持它的强势和主导地位。美元的持续贬值在为其发行者带来丰厚的铸币税、通货膨胀税收益的同时, 也使得它面临地位弱化的危险。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 必须设法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 让人们乐于或不得不持有日渐贬值的美元。当年所谓的特里芬难题, 即美元信心与清偿力之间的矛盾, 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那么, 美元不断贬值与维持霸权之间的冲突又该如何解决呢? 这在金本位制下本来就是难以破解的矛盾, 然而, 由于世界主要国家都已经放弃了金本位制, 因而只要能够攫取别国财富, 打击别国经济, 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同样贬值, 甚至贬值得更多, 美元就可以既贬值又保持强势地位。
2. 货币战争成为美国的一项惯用策略
为了迫使其他国家继续持有不断贬值的美元,美国在拉丁美洲、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为金融危机推波助澜, 迫使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并增加对美元储备的需求, 以保持美元的相对强势地位。同时, 美国还威逼利诱欧佩克, 让世界各国的主要进口商品———石油, 以美元作为贸易结算手段。这样, 欧佩克获得的石油美元为了保值还得回流美国; 同时, 无论是炒高还是打压国际油价, 都只不过对非美元发行国造成影响。当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决定在石油贸易中不再采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时, 美国不惜代价出兵攻占伊拉克以稳定美元的霸主地位。正是依靠这些方法, 一直以来美元顺利地解决了持续不断贬值与巩固霸权地位之间的矛盾, 获得了数额巨大的铸币税并分享他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 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对此我们并不陌生。只不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还是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 并未对金融体系造成全面破坏, 也没有对整个经济和社会造成实质性伤害。相反, 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却对所在国金融体系带来严重冲击, 以至于无法依靠自身调节得以恢复而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社会的援助, 并且很容易演变成经济危机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正因如此, 美国次贷危机刚刚爆发时, 许多分析家并未料到其演化会是如此深重; 也正因如此, 我们不难想见, 当前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并对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深度挑战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必然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华尔街为震源爆发的这场金融海啸, 其冲击波经历了一轮轮向外扩散的过程。总体而言,动荡由美国国内扩散到其他发达经济体、再到新兴市场国家等欠发达经济体, 由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直接波及的各类金融主体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再到实体经济领域。仅从媒体报道的指称由“美国次贷危机”过渡到“美国金融危机”, 再到目前使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变化中, 可窥见其不断深化扩散的进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将金融危机划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和外债危机四种类型,〔2〕然而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显然超越了其中的任何一种, 它已经转化为一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美国占到世界金融资产的34%、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25%、世界贸易额的11% ,〔3〕其自身金融动荡和经济下滑已经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而其他两个重要的发达经济体欧洲和日本也在陷入衰退。这场货币战争不仅是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剥夺, 也体现了大资本家对中小资本家的剥夺, 它在危机爆发前就已十分严重的贫富分化基础上, 进一步消灭了中产阶级。因此, 这不仅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体制的终结, 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终结将加速到来。
美国无疑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但这种强权恰恰反映了它面对走向衰落的趋势已乏回天之力。一方面, 它已经无法依靠内在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实现持久繁荣、打造偶像神话, 而是必须借助于对经济全球化的控制, 在产品上依靠寄生、在资金上依靠输血; 另一方面, 它已经无法在远离国土的经济高速增长国家和地区直接制造危机从中渔利, 而是必须让资本主义发展中所积累的矛盾在本土作一次集中释放, 然后将缩过水的财富重新做出分配。
新兴市场国家内部的金融运行和经济状况原本尚属良好, 但由于出口依存度或外资依存度较高, 正日益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下降对俄罗斯、巴西和石油输出国造成严重打击, 出口收入的收缩引发了本币贬值, 恶化了国内股市行情。在国际信贷市场冻结的情况下, 一些依赖外部融资的国家, 例如经常账户赤字、外汇储备又不足的波罗的海三国, 负有大量外债特别是近期需要偿还大量短期外债的韩国,都面临着资金来源难以接续的困境。而美国有可能借机摆脱部分债务, 反过来通过抄底其他国家资产, 或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债给陷入困境的国家, 加强对其他国家的金融控制。尽管受到强烈质疑, 但经济全球化和“美元霸权”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实际影响, 令众多国家不得不 “同舟共济”,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人们不再对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抱任何美妙幻想时, 保护主义已悄悄来临。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 需要各国民主协商、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 但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也将更加激烈。世界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口。

TOP

三、中国的角色定位与可能策略

资本管制比较严格、外债水平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 这些条件都有助于中国避免强烈冲击、维护金融稳定。而最为世人瞩目的是近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早已在各界人士的“救世”计划中频频出现。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奇等提出的方案是, 由IMF为主导向各国提供资金救助, 而中国等外汇储备充裕国可以为IMF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 索罗斯认为, 中国应当向其他新兴市场小国提供外币流动性, 这对中国的安危同样利益攸关。〔4〕2008 年11 月15 日在华盛顿召开的20 国集团金融峰会, 也将中国置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盛行的“中国责任论”, 我们有必要清醒面对。就中国自身来说,首当其冲并且意义深远的影响显然来自出口受阻, 进而导致目前的增长方式变得不再可能或不可持续。美国和欧洲陷入衰退无疑会对中国产生极大影响, 仅从工业增长数据看, 2008年上半年月均为1613% , 而第三季度的月度数据分别为1417%、1218%、1114% , 9 月工业增长速度比上半年下降30% , 世界经济危机传导的后果已十分明显。

一场痛苦的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因而扩大内需成为此刻最响亮的声音, 出口部门的产业结构升级不能不提上重要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由高度依赖出口向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转变,也应当是从以美元作为生产目标向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作为生产目标的转变, 是从注重把蛋糕做大向更加注重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转变。同时,中国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相应带来的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的需求, 对许多出口国来说十分重要。

正视我们身陷其中的这场货币战争, 中国在制定应对危机的关键策略时, 一方面要积极防御、减少可能的损失; 另一方面要将现有战略优势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战略利益, 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一, 泡沫退去, 真正有价值的是实质资产。应当注意维护并把握时机收购一些有产业竞争力的实体资产, 避免直接投资于救助西方的金融机构, 审慎购买证券和其他金融产品, 继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除了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向关键性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适当倾斜外, 可以借有利机会要求美国、欧洲放松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和垄断, 进口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第二, 扩大内需, 弥足宝贵的是市场空间。与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政策相配合, 需要保护好国内市场,把主要市场份额留给本土企业和本土资本, 避免外资的挤出效应, 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较广阔的空间。第三, 承担责任, 与之相对称的是国际权利。所有主张中国应当运用外汇储备向其他经济体提供融资安排的论者, 论据不外乎一是大国的道义形象, 二是全球化效应下的国家间相互依存。然而, 中国在担负起国际责任的同时, 也应当充分争取相应的权利, 如提高在IMF中的份额和投票权, 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改革。第四,关注美元, 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不是短时期能够改变的, 中国作为美国的主要债权人和贸易伙伴, 在行动上会受到很大牵制。但是应当清楚, 美元虽然是国际货币, 美联储却只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 我们不可能奢望美国制定出为中国着想的政策; 即便是国际协调机制, 也要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之上。因此, 中国应设法避免对美元亦步亦趋, 尝试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贸易中更多地使用本币结算, 循序渐进地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TOP

二)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是“美元霸权”衰落进程中的一场货币战争
近10年来, 美国尽管凭借美联储降息和刺激信贷消费的强心剂, 不断炮制泡沫下的繁荣, 设法将本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后半阶段拉长, 并依靠进口廉价商品维持低通货膨胀率。但是, 这一经过反复拉伸的经济增长机制已经益发脆弱、难以为继, 国内贫富分化也日益严重, 危机的到来只是迟早的问题。放眼世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中东石油输出国一道积累了大量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经济实力有所恢复的俄罗斯在谋求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同时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并不成功, 其霸主地位并不稳固。在这样的局势下, 为了争夺主动权, 挽救美元的霸权地位并获取人民和别国的财富, 美国不得不考虑再次发动一场货币战争。
1. 助长次贷泡沫, 请君入瓮
在国内, 美联储先是降低利率, 并鼓励银行向低收入家庭发放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房地产价格也逐步抬高, 形成了“抵押贷款购房—(推动) 房价上升—可以抵押更多的贷款购房”的房地产繁荣局面, 使低收入家庭陷入债务链条。与此同时, 通过金融创新和控制评级机构, 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包装成高信用等级的金融资产,出售给公众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近年来, 美联储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由提高基准利率, 迫使一些低收入家庭因为还不起日益高涨的贷款而不得不断供, 同时房价下跌, 由房地产衍生出来的金融资产大大贬值。在此期间, 美国对其他国家的战略也在同步实施。为了套回中国等国家靠出口大量实物产品所积攒起来的些许美元,美国一方面限制中国和其他国家以其储备的美元在美国进行直接投资和并购美国企业, 迫使和引诱这些国家的美元储备进入美国金融市场; 另一方面, 将次级抵押贷款包装成高信用级别的证券产品, 出售给这些国家的投资机构。待条件成熟以后, 危机被引爆, 金融资产泡沫迅速破灭。
2. 掠夺本国人民和别国, 拖人下水
美国金融危机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美国在危机爆发后采取的行动及其相关后果, 便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这场货币战争。在次贷危机爆发后, 美国工人阶级不仅失去了储蓄、住房, 还损失了积累起来的养老金。超过700万美国民众失去了他们的健康保险, 超过400万美国人失去了他们的养老金,美国中产阶级面临崩溃。除了直接掠夺外, 少数金融大亨还获得了廉价捞取资产的大好机会。政府救市计划救的既不是社会底层的人民, 也不是一般金融机构, 而是大金融资本的坏账。最终结果就是富豪们的不良资产国有化了, 而优质资产则继续私有化、集中化。
同时, 借助世界范围的“美元霸权”, 美国的对外策略至少达到了四个目的: 一是使其他国家在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受到损失, 削弱这些国家基于美元储备而发行的本国货币的币值基础,进而破坏这些国家的金融稳定乃至经济安全, 强化美元对受损国家货币的强势地位。随着美国次贷危机一步步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已将它的各类债权人深深地拖入泥潭而无法自拔, 包括中国、日本等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成了危机的买单者, 而美国仍然在继续逼迫或诱使别国特别是中国投资于美国国债和金融公司。冰岛的银行为了投资次级按揭资产等长期资产, 曾在国际资金市场大量借入低利短债,外债总规模竟达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 以致危机爆发后出现了国家面临破产的危险境地。欧洲银行业于2008年8月爆出危机, 欧元在美国金融海啸中不但无法保持坚挺或赶超美元, 形成取代声势, 反而在与美元的汇价上不断走下坡路。同时,国际油价被炒高后又急势下调, 也使得美元兑全球主要货币出现强劲反弹, 美元指数在10月底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点。二是受到冲击的国家为了避免自身金融市场破产, 不得不向国内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 并采取降息政策, 致使本国货币贬值, 从而有助于挽救美元的颓势, 使其得以恢复相对强势地位。三是借机发行更多的美元, 获取更多的铸币税收益。马克思曾经分析过, “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 为基础, 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1〕在正常情况下, 发挥货币职能的主要是商业票据, 票据结算相互抵消后的零头差额才由货币来调剂。而一旦信用受到破坏, 这些票据都要转化成货币时, 货币就会严重不足。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使投资者争相变现数十万亿美元的各类证券, 这无疑会造成大规模的货币荒。由于美元仍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从而在金融动荡中扮演着避险货币的角色, 在全球货币市场资金冻结的状况下, 各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急于在公开市场买进美元以应对流动性危机。总之, 在危机造成的流动性恐慌中, 美国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以救市名义增发海量美元。四是利用信用受到破坏后货币必然出现不足的状况, 迫使金融开放的其他国家因为缺乏美元、难以偿还美元债务而出现金融危机, 资产贬值, 便于美国金融大亨们四处抄底,获得廉价的优质核心资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