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平安规模未必就是利润

 中国保险渗透率很低,市场空间巨大,未来中国平安规模不断扩张是必然的事情。然而规模大就一定能获得相应的利润吗?未必。保险企业的盈利取决于保险综合成本率以及投资能力,两者的不确定性决定利润的波动。

      综合成本率包括赔付率和保险费用率,保险费用率取决于管理层对费用的控制能力,相对而言较为稳定。赔付率则与保单的设计和价格密切相关,今天的赔付金额也许与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保单价格有关,如果当初价格竞争导致非理性报价(这与传统行业赔本赚吆喝同样道理,特别是竞争越激烈则发生概率越高),恶果可能在数年后才显现。中国保险市场处于初级阶段,价格竞争还不激烈,但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保险业已经慢慢脱离当初行业垄断竞争的态势。2008年中国市场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已经近百家,随着越来越多外资保险的介入、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银行经营保险等因素,价格战的出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中国平安虽然具有先发优势,但保险的同质化使这种优势并不能转化为壁垒,价格战的出现考验管理层的理性与智慧。不能赚钱的保单坚决不做,这是巴菲特经营保险的最基本理念,平安的管理层能一直保持理智吗?

 保险企业投资获利能力与资本市场及资金管理人相关,优秀的投资人是稀缺的,通常资金管理人能做到与市场相当就算不错了。因此决定保险企业投资盈利的常常是股票市场的起伏,这也就决定了保险公司利润随资本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而大幅起落。中国平安对富通的投资虽然算是过去了,对企业的价值仍然具有实质性的损失,不但表现在08年的利润大减,而且冲减了300亿元的资本公积,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81.6%降至111.8%,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87.9%降至121.3%,已经接近资本金不足的警戒线。规模越大,类似的黑天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力也越大。

      综上所述,中国平安未来盈利的周期性波动将会是常态,规模的壮大只是提供了一种业绩阶段性成长的基础,而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和是否理性、投资管理者的水平左右着中国平安的真实盈利能力,如果缺乏理性、优秀的经营管理者,规模越大可能只是提供了一个亏得越多的机会,就如AIG。

      另外即使对平安的管理层有信心也应该把它作为周期性行业看待,就象万科一样,在市场低迷时买入,在投资者享受资本盛宴时卖出,超长期持有平安很可能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补充:如果08年平安融资成功的话,就很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富通的问题了,而可能是平安的灭顶之灾(当然也可能赚大钱,只有天知道)。虽然不能就富通事件和管理层薪资风波对管理层下定论,但这样的管理层已经为投资者带来一串问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