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保只能“大险化小”而非“化了”
尽管国内有色金属企业在从事套保业务过程中受益颇多,但国际金融危机还是暴露了企业在具体操作中的很多问题。“江铜从事套保业务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我还是有很多苦水要倒。”甘成久说。一直以来,从事套保业务的企业面临三大困惑。
首先,参与套保的企业是为了规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但套保业务的过程本身也存在风险,如套保管理不当产生的风险。此外,套保锁定了风险,也锁定了利润。“说实话,看到铜价一天天往上涨,我心里反而挺难受的。因为在锁定利润的前提下,超额收益是很难赚到的。”甘成久坦言。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现货风险都能通过套保来规避。比如,去年的极端行情使得部分买入保值的企业面临来自期货和现货的双重压力。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期货保值亏、现货违约亏的“双亏”尴尬境地。“套保只能‘大险化小’而非‘化了’,这一点企业要有深刻理解。”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副总裁徐明指出。
其三,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套保效果,现阶段认识比较混乱。套保的原则是“期货盈(亏),现货亏(盈)”,因此评价套保效果要期现结合起来看。比如江铜,2008年期货亏损13.6亿元,现货多赚近13亿元,两相对冲后亏损不到1亿元。这种表现在去年那样的极端行情中应该是不易的,但仍遭到了大量批评和质疑,原因在于公众往往只看到前者。“这点和国内的会计制度也有关。”甘成久说,“在财务报表里,期货盈亏会在投资收益科目中予以专门体现,而现货多赚的钱却被合并在销售收入里,不是专业人士就很难看明白。”虽然困惑不少,但国企套保还是要在艰难中前行。“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套保理念,期货操作必须建立在现货基础上,不管多头、空头都要有实物作保证。”甘成久说。徐明也表示,企业从事套保业务,一定要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机制保障,比如金龙铜管,就建立了“集团保值委员会(决策权)——风控部门(监督权)——交易部门(操作权)”的三位一体制度。
此外,针对部分企业购买由境外投行设计的复杂衍生品而导致巨亏的教训,甘成久提出,在现阶段国企期货人才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企业还是选择比较简单的保值工具为好,“往往越简单的风险越小,越简单的越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