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贫困的潜在制造者
贫困国家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富裕国家则总是习惯于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慈善家面孔对穷国给予施舍性的经济援助。然而,富国这种事不关己的高傲是毫无来由的,因为富国本身也是贫困的一个潜在制造者。正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经济学良心”之美誉的印度发展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中所言:“繁荣过程自身就有可能成为饥荒的诱因”。 贫困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对贫困国家享受人类发展最基本福利(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的权利和机会的剥夺。就像阿马蒂亚.森在《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开篇说的那样,“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他的这一思想已经被联合国机构接受并发展为人类贫困指数概念。富裕国家凭借自身经济实力强大带来的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控制和干预,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己,而不利于穷国摆脱贫困的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环境。也就是说,富裕国家用强权缔造了一个分配不公的世界,在变成“富人的天堂”的同时,也化为了“穷人的地狱”。 除了政治上屡见不鲜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这种对穷国权利的剥夺的最直观的经济体现就在国际贸易上。一方面,富国是可再生的资金与技术的输出方,而穷国更多的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输出方。富国凭借着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在国际贸易的分配环节中始终居于高附加值的一环,用低廉的价格从穷国输入资源保障自身经济发展,并让穷国陷入了长期“技术跟进”的“比较优势陷阱”,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同时面临着资源逐步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双重尴尬。另一方面,富国大设贸易壁垒,用“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剥夺了穷国参与国际贸易的自由,在保护本国保守势力利益的同时牺牲了穷国贸易兴国的机遇。 因此,富国通过不公平竞争、不公平分配潜在制造了穷国的贫困,它们也有义务在反贫困之战中冲锋陷阵。一般说来,富国帮助穷国反贫困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经济援助、债务削减和促进公平贸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前两种方式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由于穷国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甚至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促进公平贸易,给穷国自食其力战胜贫困创造合意的外部环境。而这种贸易公平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起点的公平,即减少贸易壁垒,给穷国自由贸易的机会;另一层含义是终点的公平,即通过特殊税收调节富国的贸易收入分配,就是在通常的贸易税收制度之上,建立一种“大国税”制度,以此实现财富转移,支援穷国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探求贫困产生的根源不难发现,穷国和富国在贫困形成中都是难辞其咎。所以反贫困是穷国和富国共有的命题,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唯有如此,世纪之初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千年宣言》中“到2015年减少一半贫困人口”的誓言才不至于沦为一句让后人耻笑的夸夸之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