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三大问题考验中国经济 破题需出“组合拳”

时至年中,我国经济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走向令人关注。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清晰判断:总体向好,但问题仍然存在。
“仍然”二字,耐人寻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这三大问题一直考验着中国经济,亟待破解。
投资迅猛释放出的警示信号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今年前5个月增长30.3%。这一速度为近年少有,使得当前经济重现投资增长过快的“老问题”。
投资过热,是这几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顽症。2003年以来,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到2004年前两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曾经达到53%,为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
2004年4月起,随着一系列内容实、力度大的调控政策接连出台,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不过,潜在的投资扩张冲动在此后依然很强烈,就2005年全年来看,投资反弹的压力始终存在,并一直延续至今。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投资一味迅猛增长,则易使平稳行驶的经济列车失去正常节奏,诱发经济风险。在前两年迅猛投资之后,其恶果在2005年底已开始显现,钢铁、电解铝等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纵观近3年的情况,防止投资过热始终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但终因造成投资过热的体制、机制和增长方式等深层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出现反复。由于各方面制度仍不完善,在很多地方,“投资上项目”还与“官员政绩”密切相连,一旦宏观调控稍有放松,固定资产投资便易出现反弹。
“信贷投放过多”成重点“调控对象”
投资和信贷,是一对孪生兄弟。经济学界大都认为此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增幅的背后,有信贷过快增长的强力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金融机构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783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超过七成。
对此,央行近来连续出台一系列措施:4月28日起上调贷款利率、5月大量增发定向票据、决定自7月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逐渐升级的货币政策透出清晰的信号,“信贷投放过多”成为重点“调控对象”。
2003年至2004年,伴随着投资过热,也出现了信贷的过快增长。不过,2006年这一轮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更多的因素却是来自银行体系本身及当前的金融环境。
除了各地扩大投资的积极性依旧较高的固有因素之外,央行近日表示,目前银行体系增加流动性的因素较多,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扩张增加盈利的动机较强。此外,对外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由此也造成了央行外汇占款增长较快,市场流动性较多。
同过去相比,如今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已略有不同,在顺差增大、银行改革、汇率改革等局势已明朗的情况下,实施宏观调控应主要依靠经济手段,以“抑制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为主的货币政策,遂成此轮调控的主要着力点。
实现节能目标尚需努力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单位GDP能耗今年要降低4%左右,五年内降低20%左右。但就最新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速度均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全年节能目标面临很大压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时期,资源需求上升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当前经济运行依然存在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供求紧张状况,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有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上升到50%以上,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
虽然节能降耗,加强环保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要完成节能降耗的任务依然艰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按照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如果全年经济增长率为9%,给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只留下5%的空间。在当前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较多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容乐观。
打出破解难题的“组合拳”
妥善破解上述三大问题,是保持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日益突出,如今的老问题,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解决问题需出“组合拳”。
当前,我们要按照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的“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适度微调”原则,主要用经济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把握好这“十六字”原则,就能抓住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牛鼻子”。
就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来说,要坚持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从源头上控制投资冲动。要从严控制新上项目,特别是要抓住当前房地产调控细则出台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土地和信贷的供应结构。
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把握贷款投放规模和节奏,同时辅以必要的货币政策措施,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对当前投资过热起到“釜底抽薪”之效。要抓紧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放到突出位置,注重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调整贸易结构。
措施已定,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通过扎实的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