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案例介绍

 

 琼民源,全名为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民源公司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88年7月在海口注册成立。1991年底改制为股分制公司,三家发起人分别为民源公司(5082万股)、中科院(454万股)、美亭管委会(股本514万股),并于次年初向社会募集部分股份。 1992年9月在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STAQ)系统募集法人股3000万股,实收股本3000万元。 1993年4月30日以琼民源A股在深圳上市,成为当时在深上市的5家异地企业之一。 1997年2月28日停牌。报载,有关部门将对该公司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涉嫌违反现行会计制度等问题进行调查核实。 1998年3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召开关于“琼民源”问题听证会。 听证会内容无从得知。开会本身的消息传出,人们感到此事将有处理结果公之于世,而会后所遇仍是一如既往的沉默和等待…… 琼民源,有人称为中国股市“心口永远的痛”——这场噩梦究竟是怎么开始的?

  (一)  出师有名:平地升腾“股市神话”

 

 1996年初,深圳市场尚在熊途未尽的阴影中徘徊,成指一度被打到1000点之下,之后就开始了全面的反转行情,并以3倍涨幅列当年世界各股市升幅之首。由于香港回归临近,深市备受投资者关注。而宏观经济转好,通货膨胀逐月回落,出台金融利好已成定局…… 随着股市转暖,指数慢慢攀升,大量普通人开始涌入股市。深市不失时机地树起深发展的大旗,携大盘不断越过历史上的成交密集区。与此同时,一批多年被视作“垃圾”的股票也开始踏上“价值回归”之途。一天百分之几十,不数日翻倍的股票比比皆是。人们需要赚大钱,市场需要大黑马。 正当人们一方面追捧绩优,一方面苦寻黑马之时,一只在众多垃圾股中埋没日久的股票,在被某些看不见却是强有力的手掌悉心把玩之后,突然闪出了光亮。这便是被市场人士称之为“创造1996年中国股市神话”的琼民源。 之所以被称为“神话”,完全在于一种简单直观的比价关系。琼民源在1996年4月以前,深指处于低谷之时,其股价仅在2元左右。而市场转好进入牛市后,琼民源随着大盘一起“价值回归”,到6月份,股价已翻出一倍之多。由于熊市数年,市场中这类被“低估”的股票不在少数,涨出一两倍并不稀奇。然而,经过一个月的盘整,从7月1日开始,琼民源以4.45元起步,在近4个月的单边上涨中,其股价已然指向20元,翻了数倍。这时期的琼民源,俨然从一只无人光顾的垃圾股一跃而成备受人们追捧的绩优股,甚至取代了深发展的龙头地位,成为启动深市走强、“低价股革命”的先导。至此,一个为人瞩目的“股市神话”被造就出来。

TOP

  (二)光环诱人:市场炒作“价值发现” 1996年上半年,在深发展“价值回归”的示范效应下,几乎每只股票都无一例外从低谷走了出来。此后一段时期,市场炒作题材似乎一时进入了真空,市场急欲寻找一个同样能激发人气的“龙头”。几乎与此同时,在主力策动下,市场又扯起了“价值发现”的大旗。任何一个可资利用的题材都可能被套上诱人的光环。 主力在处心积虑编织各种概念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寻找着资质尚可的“黑马”。在琼民源被挖掘出来后,套在它身上的光环也就最多,最为光耀。诸如“扭亏概念股”、“首都概念股”、“农业概念股”、“房地产概念股”,乃至令人费解的“关系概念股”等等。可以说,任何一种概念都无不显示琼民源所独具的“优势”和可能带来的“高额回报”。而“高速成长”尤其成为镶在诸多概念花冠上最为耀眼的明珠,此后事实也有意无意给出了这方面的例证。这便是——其每一次公告出台时,琼民源的股价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TOP

  1996年,琼民源每股收益不足1厘,年报公布日(1996年4月30日)其股价尚在3.65元;1996年6月18日,股东大会批准10送1转增2股的分红方案,此时股价已涨至4.75元;当月,其法人股股权发生变更,第二大股东易主为北京富群新技术开发公司;1996年7月23日分红除权,股价以复权计为7.97元;1996年8月24日中期报告披露,每股收益0.277元(摊薄后为0.175元),中期净利润9785.63万元,为上年同期11.69万元的837倍。对如此惊人的高速增长,公司解释为“近两年来投资北京进入了收益期”,此时股价为6.92元。1996年9月19日,董事会公告披露,接管北京凯奇通讯总公司,标志琼民源“快速迈进信息通讯高科技领域,加快国际化进程”,这时的股价已涨到12.98元。1996年10月22日,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授权公司董事长与新加坡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双方建立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有关协议等,消息公布的当日,其股价又创出21元的新高。 琼民源在一连串惊人之举中,又添上了更为醒目的一笔。1997年1月22日,公司率先公布1997年年报。这份被冠以“闪亮登场”的年报中赫然列出:每股收益0.867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290.68倍;分配方案为每10股送转9.8股。年报既出,市场无不震撼,股价当即创出26.18元的新高。欢呼者有之,顿足者有之,恨无慧眼者更是将手心捏出了汗。也有一部分头脑清醒者表示不解:琼民源,如此骄人的业绩,你的利润从哪儿来?

TOP

  (三)疑窦丛生:滚滚业绩泾渭难辨 年报显示,琼民源1996年利润总额高达5.71亿元,而其主营业务收入仅为1.67亿元,利润39.1万元;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收入则分别高达4.41亿元和1.01亿元。 人们不知诸多宏大项目何以半遮半掩,如此高额利润收入为何不列出处?利润构成明显与报告声称的“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移动通信、农业开发三个方面”的说法有悖。报告中同时列出,公司资本公积金在本年度有了巨额增长,其年初数为4.46亿元,年末数为11.03亿元,而增长的这一大块却未列出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列有3.76亿元的少数股东权益,而合并损益表中扣减少数股东权益,利润却为零。 提出疑惑的人越来越多,私下里也在流传琼民源如何虚报赢利,与庄家大肆炒作自己股票,并试图以未来发行10亿元可转换债券来弥补虚报的利润以及凯奇的负债。

TOP

  鉴于传言太盛,公司遂于2月1日在《中国证券报》上登出一份“补充公告”答疑。 然而原有的“疑惑”尚未说清,这份“补充公告”又添了新的谜团。马上即有读者对“补充报告”提出新的质疑,认为其中对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产净增加额等这些最基本的财务指标都作了变动,诸如关于对凯奇通信的接管前后说法不一,对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的真实性无法证实,少数股东权益依旧模糊不清。有读者直言,这种变动显然已超出了“补充”的范畴,颇有“修改”之嫌。有文章引述书中的说法,“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却很不精确的科学,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多半是各利益集团协调的结果”。这种引述的“指向意味”颇耐人寻味。

TOP

  (四)含金量高:公司报告语出惊人 针对读者所提出的疑问,公司董事会秘书再次登报解释:公司是根据深交所要求,在补充公告中将董事会分配预案反映在合并报表中,因而报表有关项目作出了相应调整;由于调整领导班子,相关的资产核查等财务工作尚未完成,故未在报表中将凯奇“合并”;对土地使用权增值经过正式评估,并报主管部门批准过,评估报告已提交深交所,内容无需公开披露;而3.76亿的少数股东权益属于民源海南公司…… 不知是为了迅速了结这场关于财务报表的纷争,还是为了坚定众多投资人的信心,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玉和开始在一些场合露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表示,公司业绩高速增长无任何值得疑虑的地方,并声称公司1997年的业绩将有更惊人的增长。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亦表示,报表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一连串掷地有声的“声明”使市场暂时平静下来。已经持有股票者增添了信心,崇尚绩优的大笔买进,犹豫不决的一旁观望,而疑惑未却者则继续读着年报,似乎是想从字缝里读出——琼民源,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性质的公司?

TOP

  1993年上市之初,琼民源曾被视为一只颇具实力的绩优股。当年其每股收益达0.6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5%。其宏大的发展规划也令股东们心动。然而不知何故,第二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以后更是大幅下落,到1995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03%,濒于亏损。 然而,几年过去,琼民源公司居然神鬼不觉地从经济萎缩的泥泞中跋涉出来,从1996年开始频频展示惊人之举:先是进军北京房地产市场,使中期业绩产生飞跃;接着接管凯奇,向通信领域迈进;由于琼民源间接拥有了凯奇的海外上市公司美国爱维克(AVIK)国际集团公司的股份,从而使其又一跃成为“跨国集团公司”,并且与新加坡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年,琼民源在房地产、通信业、农业、工业、旅游业多方面出击,可谓风头正劲。 不仅如此,在公司董事会的公告中,人们还看见了更为诱人的项目发展计划:

TOP

  ——北京地区高新技术农业开发区项目,首期投资8500万元人民币; ——北京民源大厦项目,合作方香港恒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出资8.5亿元人民币; ——友谊大厦项目,合作方香港鹏信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友谊商业集团。该项目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琼民源拥有50%的投资比例; ——北京凯奇通信总公司扩大业务,决定在1997年度内对该公司投资10亿元人民币,并视业务发展需要继续增加投资; ——正式接受美国爱维克(AVIC)国际集团公司的股份; ——与国家计委、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共同投资建设三亚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在1997年度内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 联想到公司老总关于“1997年还将有更为惊人的发展”的说法,再看到这些非凡人可以经营的项目,人们似乎开始接受其“惊人”的“成长史”;只是不解,区区一个开发农业项目的公司,怎就获得了如此多的令世人垂涎的项目?马玉和是怎样的人?其巨大的能量从何而来?

TOP

  (五)谈实论虚:股东实力耐人寻味 正如当年琼民源一落千丈的衰落令人至今不解,而现在它一飞冲天的繁荣,同样成了难解之谜,人们不免有种似虚似实的感觉。论其虚,这些项目白纸黑字,你只需按图索骥总能找到出处;说它实,却感到一应好事与琼民源隔山隔水,从来不曾耳闻,忽一日却到了眼前。那么,是它资本运作出神入化?还是账面调整胆大妄为? 深圳一位老股民将自己的疑惑变成了洋洋数千字的“一家言”,投往有关部门和报刊,当时未引起注意。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如果让我们探寻琼民源的“迷宫”,那就是:通过与其关联企业——香港冠联置业有限公司(部分民源大厦房地产开始权的另一受让方“北京开源机械设备公司”与“琼民源”的关系还不得知)实现高达全年收入七成以上的“其它业务利润”,以造成经营业绩大幅增长的假象;通过关联企业——民源海南公司,实现对资产评估增值的确认,以造成资本公积金大幅增长的假象。 有人试图从其他途径寻找答案。因为他们发现,琼民源在产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其所依托的背景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公司前10名大股东中已换上了几张不可小视的新面孔。1996年6月深圳有色金属海南证券公司全部法人股成为琼民源第4大股东。同年,北京富群新技术开发公司成为第二股东。两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入驻琼民源10大股东之列后,公司似乎也焕发了新的生气,细心的投资者从盘面或可得到这种直感。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