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813
- 帖子
- 315
- 主题
- 177
- 注册时间
- 2011-5-24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中国基金的漂亮50情结
1600多家上市公司,不到300家能进入中国基金的选择范围之中,而能成为基金核心重仓股的(基金持股占流通市值20%)的只有50家左右。 2006年上证综指涨幅达130%,有300余只个股涨幅超越大盘,而其中多为基金重仓股,基金的赚钱效应彻底显现,一些多家基金共同持有的“白马股”尤其突出,例如苏宁电器(行情,资讯)涨幅高达450%,王府井(行情,资讯)涨幅高达900%。 2006年底,招商银行、万科、民生银行、中信证券、贵州茅台成为基金的前五大重仓股,161只基金将招商银行作为十大重仓股,占其流通市值的35%。这些公司在2006年涨幅均相当惊人。 与此同时,基金的规模也开始暴增,2006年,中国新发基金接近4000亿,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已接近万亿;基金业的迅速膨胀以及二级市场供应的相对不足,使得基金资产更加集中于少数基金重仓股。 这一切与美国七十年代初受到机构投资追捧的漂亮50故事有着太多的相似,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晶体管产生的年代,随着晶体管及相关科技的迅速发展,美国出现了一波高科技热潮。但经历了六十年代的电子科技股热之后,投资者发现高科技不一定会带来高回报,反而是泡沫的成分更大。在经历了高科技股的亏损后,价值投资、注重业绩的投资理念在美国占据上风。与此同时,美国基金的发行规模开始加速启动,基金的资产规模从六十年代的350亿美元快速上升到七十年代的900亿美元,基金开户数也从600多万上升到1000多万。资金越来越多,而且投资理念越来越集中,导致了漂亮50的产生。 所谓漂亮50,指的是50只增长型股票,包括Xerox、IBM、Polaroid和Coca-Cola。这些公司当时表现出持续的业绩增长、红利增长、较高的PE。此外,它们越来越大的市值带来了流动性的提高,也为机构投资者买卖提供了较大的便利。1972年,这50只股票的平均PE是市场的两倍,有几只达到了50倍甚至100倍。 而再回到中国,发生在1999-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使得投资者开始警惕虚幻的概念性投资,转而向注重业绩和增长的价值投资理念转移。而由于基金业的排名竞争和羊群效应,大家都希望通过共同持有“白马”股票,以此来获得丰厚收益。这样一来,少数业绩优秀的明星公司成为许多基金的核心资产,最后的结果是,这些基金不断地买入此类资产,将股价逐步推高。特别是随着一波接一波新基金的发行,这些“白马”股票不断增加着买入者,其估值最后会非常高。 美国漂亮50后来的发展是,尼克松的“水门事件”、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使美国股市从1973年开始下跌,漂亮50中的相当部分个股下跌幅度为50%到85%,但若持有到如今,诸如可口可乐和麦当劳这样的公司还是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而中国“漂亮50”的未来将怎么走,实际上谁也不知道,最大的风险或许并不是市场,而是来自于上市公司的诚信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