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27
- 帖子
- 850
- 主题
- 341
- 注册时间
- 2011-5-20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我们现在都在关心年终能发多少薪水。"2008年1月8日下午,上海一家券商的内部人士说。 在中国券业2007年迎来全行业爆发性增长时,薪酬——这个牵动他们敏感神经的话题,在临近年底之时被抛到了前台。 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下称"太和顾问")的马长乐先生透露,目前国内各大券商已经制定好2007年工资、奖金发放计划。 一份囊括了国内前20大券商、样本为26家券商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券业从业者的平均薪酬水平较2006年提高了23%。这一涨幅显著低于2006年同比2005年增长40%的水准。 简单从数据上看,此一涨幅令人欣喜。但内在亦有隐忧。 相比券业收入、利润动辄3倍甚至数倍的增长,有人抱怨薪酬涨幅并不相称。 平均增幅23% 据马长乐透露,从总体平均薪酬看,上海、北京居最高水平,深圳次之,而其他地方性券商则更次之。 不过,从券商副总经理级别的薪酬分布来看,太和顾问调查的数据显示,北京的中金、中信、高盛高华和瑞银证券则属于最高水准,这些公司副总经理2007年的年度收入都在300万~400万元之间(扣除个别企业的股权激励)。 第二梯队的如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券商,其副总经理2007年的年度收入则有望在200~300万之间。 从薪酬结构上看,各大券商的比例不同,但总体水平是固定薪酬和浮动薪水各占半壁江山。 而从已经公布的几家已上市的券商来看,中信证券(600030.SH)2007年净利润较2006年同比增幅超过4倍;宏源证券(000562.SZ)1-9月份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77%。借壳上市的国元证券(000728.SZ)同比增幅3倍左右;东北证券(000686.SZ)同比增长75倍。 相对券业的平均惊人增幅,券商高层对2007年薪酬无疑给予厚望。"谁知道有多少呢?看老板怎么给了。"海通证券的一位中层说。 上海的"舞蹈" 在券业薪酬平均增幅23%的背后,上海本地的券商们可能还要面临另外的不确定性。 上海市金融工委曾经在2007年下文给包括国泰君安、申万、海通、东方等在内的本地券商,规定这些券商的副总经理以上高层2006年全年的收入不得高于150万元。 1月8日下午,上海市金融工委研究室的一位负责人证实了2007年曾经下发过上述文件,不过他表示,细节并不知晓,也不知晓2008年是否还会出台针对2007年薪酬的文件。 据上海一家券商的副总裁透露,上海市金融工委出台这项政策,乃是受华安基金原总经理韩方河事件影响。该人士称,彼时,韩方河在华安曾给自己开出近千万的年薪,其本人也一度成为上海当年的个税纳税第一人。 "为了规避上海市金融工委的管制,多家券商想出妙招。"该副总裁称。 记者调查发现,申银万国早在2006年8月就启动了薪酬激励机制改革,这项改革旨在达到"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显现公平性"的目标。 上海一家券商的副总裁表示,如果按照薪酬改革方案,申万高层的薪酬水准将大幅超越上海市金融工委的限制,因而该方案出台之初,就遭到了上海市金融工委的强烈反对。 "不过,后来在申万大股东汇金的坚持下,该方案最后获得通过。"该人士称。 知情人士透露,申万出台这份薪酬改革方案,涵盖了申万所有员工。薪酬改革之前,申万的薪酬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低下游,改革之后,也仅达到中等水平。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是,上海券商实际发放的薪酬水平是高于150万的,具体来说,是各有门路。"马长乐说。 券业困局 在上海金融工委发函限令本地券商高层年薪的背后,是中国券业目前面临的困局。 太和顾问咨询师褚潇说,从目前的数据看,中国本土券商高层的收入构成中,年终红包的比例较大,但相比华尔街投行动辄数千万美元的薪酬相比,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薪酬结构上都有很大差距。 数据显示,华尔街投行年度分红一般占到公司年度利润的35~40%,这是本土券商无法比拟的。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ckfein)2007年的基本年薪仅为60万美元(约450万元人民币),而花红总值却高达6790万美元(约人民币5.09亿元),次按的阴影被抛在脑后。 褚潇认为,这主要是两类券商的资本获利能力不一样造成的。中国券商的盈利能力主要来自垄断资本,而华尔街投行则主要依赖人力资本。 以券商的经纪业务为例,其盈利来源完全取决于牌照资源即垄断资本,即便是投行,在中国,其利润贡献中,也有相当比例的来源于垄断资本。 中国本土券商多数脱胎于当地的财政局或者商业银行,因而隶属关系上,他们都要受到当地政府的管辖,比如上海市的本土券商,其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的任命仍然需要上海市金融工委的批准。 同时,本土券商还要向股东负责。这就造成了目前国内多数券商面临国家行政和治理机构的双重管制。 这种畸形的体制使得券商的薪酬方案,很长一段时间是参照商业银行或者所谓的职务工资来确定,民营券商则"包产到户",由于中国国情,中国的券商又基本上无法实施股权激励,这就造成了目前本土券业的薪酬畸形。 "目前来看,国内券商都在积极寻求这方面的突破。"资深人士丁忠民说。 而来自券商的内部人士则认为,希望能够将薪酬和业绩挂钩,逐渐向海外投行靠拢。 但这无疑步履维艰。 马长乐说,目前向太和顾问咨询的券商也正在考虑这样的问题,这些券商都提出大力发展投行业务、衍生品业务,并提高了这些业绩挂钩的标准,旨在改变过往垄断性资本高比例盈利的现状。 "经历2007年的辉煌之后,本土券业2008年能否取得高成长?依靠经纪业务靠天吃饭的秉性何时能够改变?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丁忠民说。 也有人士对此质疑,依靠垄断资本获利,是否应该获得高薪酬?这本身也值得存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