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券商增资扩股集体犯难

“领导说了,这一次来北京就找个地方住下吧。批文没有拿到手之前就先不要回家了。”3月25日,李玉(化名)1个月内第3次飞抵北京。
作为国内某证券公司综合管理部的员工,他接下来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力推进该公司数月前向监管层上报的增资扩股方案能够尽快获得批复。
“现在真有点拖不起了。”李玉说,近1个月来,面对券商股在A股市场的“丢盔卸甲”,很多(拟任)股东不断打来问询电话。“(参与公司增资扩股的)资金打到你们账上都快大半年了,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如果批不了的话,那就尽快退还给我们。”
实际上,与李玉一样,因公司增资扩股方案迟迟拿不到批文,频繁往返北京的券商人士并不在少数。
知情人士透露,齐鲁证券、国都证券、第一创业、德邦证券、恒泰证券等一批国内中小券商的增资扩股方案尽管上会已有数月,但批文始终没有下发。
“有券商增资扩股的方案上报已半年甚至一年,都仍旧拿不到批文。”接近监管层的一位权威人士说,券商增资扩股的意愿虽然强烈,但要拿到监管层的一纸批文却并不容易。
“长期待批”
过去两年,与借壳、IPO一起,增资扩股成为了国内券商发展的一个核心关键词。特别是对于净资本长期低于12亿元以下的大批中小券商来说,能否抓住本轮牛市的机遇,实现资本扩张,显得至为重要。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中下旬,山东的齐鲁证券、河北的财达证券、内蒙的恒泰证券、深圳的国都证券、长城证券、第一创业以及上海的德邦证券等一批各地中小券商先后明确提出了增资扩股动议。
其中,齐鲁证券在去年的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增资扩股决议,决定将注册资本金由22.12亿元增加到57亿元。
与此同时,福建的兴业证券也决定将注册资本由原来的9.08亿元增至14.9亿元。
这几家券商分别于去年下半年将增资扩股方案上报了证监会。“从提出增资扩股动议,到公司主动筛选股东,上报材料、修改材料,到最后证监会受理,到目前为止,这一过程大部分券商都走了快1年多时间了。”李玉介绍。
但是,监管层的一纸批文并没有那么容易拿到。
上述接近监管层的权威人士介绍,监管层对入股证券公司的股东资格审查严格,部分券商如果对参股股东筛选不严、存在民企过多或“空壳”公司套现的嫌疑,将可能长期处于待批状态。
在券商增资扩股申请的审核中,发现的最大问题是“假股东”以代持方式入股。
“一旦发现了一些以代持方式入股的方案,这种‘假股东’肯定是得不到认可的,所以存在这类问题的方案一律将被退回。”上述权威人士介绍,针对以信托等方式代持的问题,从上市公司到证券公司,监管部门把关一直较严。
“严审”民营股东?
过去一年,当券商增资扩股的消息传出之后,吸引了各方的密切关注,国企、民营企业,甚至包括外资企业几乎踏破了证券公司的门槛。
“这里面难免有部分券商对参股股东筛选不严的情况。”上述接近监管层的权威人士认为,容易造成券商增资扩股申请审核时间较长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券商送审的材料不够齐全,审核过程中发现需要补充;二是对券商报送的增资扩股申请,监管部门需要就拟入股、增资股东提供的财务资料、诚信纪录、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等问题征询相关部门意见,需要一定时间;三是券商集中提交增资扩股申请,所涉及的拟入股、增资股东数量较多,加大了工作量,使得审核时间有所拉长。
该人士认为,审核过程中监管部门尽管从未对拟入股、增资股东的国有、民营“成分”进行区别对待。但是,面对有券商的引进股东名单中,长长一串民企赫然在目,对这类增资扩股的方案,监管层肯定会心存疑虑。
在他看来,证券公司挑选参股股东时,严格按照实力雄厚、知名规范的央企、对公司的发展规划有帮助作用等标准来筛选,应该说会对拿到最终的批文有好处。
“现在的情况看,很多后来上报增资扩股方案的券商都已经开始劝退民营股东,改换寻找央企等国有背景的股东。”李玉介绍。
低于12亿的尴尬
“管理层严格审查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证券公司来说,一个现实是,面对目前风云突变的A股市场,如果增资扩股方案迟迟得不到落实,很多中小券商的市场机会有可能因此丧失。”李玉介绍。
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治理新体系,未来证券公司从事各项创新类业务许可都将与其净资本挂钩。
2006年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券商要成为融资融券的试点,必须“最近6个月净资本均在12亿元以上”。
“12亿净资本已经成为未来券商能否拿到新业务的一个基本条件。”中投证券金融行业研究员赵明勋认为,对于周期性波动极度敏感的证券行业来说,过分倚重经纪业务的盈利模式必然脆弱。
公开资料显示,正在申请增资扩股的上述券商中,除齐鲁证券注册资本超过12亿元外,第一创业、德邦证券、国都证券、恒泰证券的注册资本都明显低于12亿元,分别为7.47亿元、10.08亿元、10.69亿元和6.55亿元。
正是由于净资本规模在过去两年持续获得扩张,上市券商中信证券(600030.SH)在过去两年的权证创设业务中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据赵明勋预估,2008年,仅凭南航认沽权证的创设,中信证券将可稳获18亿元左右的收入。
而长城证券和第一创业等券商也开展了权证创设等创新业务研究,但苦于净资本规模不够大,这两家较早展开权证创设业务准备的券商只能“看着别人捡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