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外延式扩张 基金眼中的新焦点

有迹象表明,外延式扩张正成为基金公司重点关注的投资机遇。他们认为,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外延式扩张正在行业和上市内成为一种趋势,并有望成为下半年市场发展的主题。而在博时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报告中,这一变化被形象地比喻为“牛市华尔兹踏上‘价值注入’节拍”。
再现“红筹股”火爆格局
“思考企业成长的轨迹,可以发现,在全流通制度下,上市公司的成长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内生性的增长实现了。公司的大股东有动机做大做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成长也将面临着从内生性增长到外延式扩张的变化。”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闵昱表示。
而对于这一点,宝盈泛沿海基金经理祝东升强调说,“是否能把握好这一投资主题将成为下半年决定投资业绩的重要因素。”他表示,全流通是根本性的制度变革,上市公司将因此从传统的圈钱工具逐步转型为优质资产的吸纳器,从而达到提升股价的目标。
在对这个投资主题的思考中,部分基金经理已经拿现在与1996—1997年的“红筹股”时代进行对比。从当年“红筹股”在香港市场的表现来看,“红筹股”在前期“内生性业绩”牛市到顶后仍继续上扬,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这是因为 “红筹股”大都有强大的股东背景,并作为窗口企业,成为大股东进行业务整合的平台,通过外延式的收购大股东的优质资产进行成长。投资者预期这种扩张和资产注入能使得上市公司利润迅速增厚,而且,香港投资者相信这些大企业能不断从大陆将新的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
“在相似的背景下,我国A股市场下阶段将要演绎的格局可能会出现1996—1997年情形。”长盛基金闵昱在日前的一次投资报告会上提出。
博时基金有关人士则认为,未来3年里我国的证券化率将翻一倍,有望达到15%左右,加上原有资产的自然增长,将有约3.5万亿的资产通过IPO或资产注入等形式进入股票市场,按2倍的PB算也将增加7万亿的市值,亦即未来3年A股市场市值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4%,而这部分市值增长中的很大一部分将以资产注入的形式为流通股东分享。
中央企业最受关注
在长盛基金看来,国内的上市公司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外延式扩张时期,其方式包括整体上市、大股东资产注入、并购重组、央企主导下的产业整合、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资产置换等。这种外延式扩张将使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预期发生重大的变化。
在他们看来,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依托了国家这一最大、最有实力的潜在资源供给方,因此最具有想象空间。目前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共有158家,未来有望从央企改制中获得更多的优质资产注入。此外,对于没有整体上市的民营企业和在央企中实行管理层激励或市值考核的上市公司,要尤其关注他们外延式扩张的潜力。
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李全认为,A股市场目前正处在价值注入阶段的开始,投资选择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不同公司资产注入、并购重组消息的左右。虽然这表面上是一个完全自下而上的行为,但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史和结构的仔细观察,亦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与线索:证券化率很低的行业将是IPO的重要来源;而对于有一定证券化率的行业(比如大于5%),若国有经济比重较高,则资产注入的潜力最大,包括煤炭、钢铁、有色、炼油炼焦、运输设备、电力、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若非国有比重较高,则并购重组的机会较多,包括医药、化纤、钢铁等,造纸、设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上述两者的交集将同时具有大量的资产注入或并购重组机会,并且很多时候政府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在探讨外延式扩张带来的机会时,闵昱表示,过去纯粹的被动式研究和投资思维已经不合适了,必须改变思维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中去,同时进行投行式的研究和投资,主动去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改变其经营模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