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007
- 帖子
- 338
- 主题
- 308
- 注册时间
- 2011-5-19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本周,在QDII即将启动的消息影响下,股市移步上行,显然摆脱了此前“闻QDII必跌”的心理阴影。沪综指以1269.58开盘后,一路震荡上扬,并在周四再次突破了1300点整数关口。 周一,有消息传股市QDII有望四月出发,华安基金可能成为首家试点;周二,全国社保基金在香港开立公司投资者户口,被市场认为是QDII的前奏。一时间,QDII话题再热。 所谓QDII(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是指国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资本市场的资格认定制度。 箭在弦上 一般来说,资本项目开放的顺序是:先放松流入、后放松流出;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后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先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后放开对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管制。 与其相对应,资本市场开放的步骤则是:境内企业赴海外上市;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QF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外(QDII);海外公司赴中国主板上市;外资证券经营机构境内经营;中资证券经营机构境外经营。作为QFII的下一步骤,QDII推出似乎已在情理之中。而自QFII如瑞银、德意志、摩根等获批到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开始,近两年来市场对于QDII的憧憬,一直“猜想”不断。 去年开始,保险外汇资金可投资境外股票,一度引发了市场“QDII猜想”。事实上,保险外汇资金投资境外上市中国股,“两头在外”,并不涉及国内资本市场资金的出海,也并非真正的QDII。而此次,社保基金赴香港开户,以“配合国有企业在港上市”为目的,也只能是继保险外汇资金境外投资之后的又一个特例而已。但机构海外投资特例先行,也为QDII的推出唱响了前奏。 今年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司司长邹林在《中国外汇管理》杂志上撰文表示,今年将允许保险公司购汇进行境外证券投资,并逐步降低保险公司境外证券投资的准入门槛。市场分析人士称,邹林此番表态,意味着外管局将在今年正式推出QDII制度。 不只是海外投资特例,事实上,内地资金通过民间方式进入境外金融市场也越来越频繁。数百亿元规模的“地下QDII”军团早已登陆香港H股市场,券商、私募基金、外资银行、地下钱庄等都有热钱暗渡陈仓的通道。或许在此情形下,QDII的实施,将有利于“地下QDII”浮出水面,将正常的海外投资需求纳入可监管、可调控的轨道。 市场的憧憬、机构的铺路,QDII似乎箭在弦上。近日也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出意外的话,QDII试点将于今年上半年启动。 利弊博弈 种种迹象显示,QDII推出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QDII的推出,或许会“有人欢喜有人忧”。 对于当前仍处于改革困境的沪深股市而言,QDII的推出,并非一件好事。 业内人士透露,QDII试点初期可能不会募集人民币资金,将以美元、港币及欧元等机构和居民的自有外汇为主。这似乎可说明适当发展QDII不会对国内A股市场构成负面影响,更何况还有QFII源源不断地从境外输入。QDII的运作初期肯定会控制流量,将QDII与QFII相抵必然是进大于出。 然而,这并不足以消除部分A股投资者对QDII启动的隐忧。从前段时间权证市场火爆的情形看,人气分流的影响更甚于资金分流。国内证券市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缺乏资金,而是缺乏投资者信心。在当前已经人气不足的情况下,若QDII分流人气必将给A股市场带来不小打击。 不仅如此,一旦境内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同时“连通”内地与香港两地股市,A股股价很可能出现重心下移。尽管沪深股市经历了近5年的调整,股价泡沫已被大幅挤压,但香港市场低市盈率魅力,仍较A股市场显著。国内A股市场的估值标准还有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股改尚未完成,以及新老划断、再融资恢复等市场敏感问题交织的情况下,QDII是否适合急于启航值得权衡利弊。 相反,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如此迫不及待,也不无理由。 有关机构研究报告指出,解决当前部分国内(特殊)资金的投资渠道问题,成为各方面推动QDII的主要动力。社保基金总资产不断增大,而内地可供投资的渠道不多,承受不了投资压力。正在如火如荼改制的银行也面临投资渠道匮乏的问题。投资境外证券市场可以扩大投资范围,调整投资组合,促使资产的国际多样化。由于一国证券市场在本国的经济冲击下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而国外投资与国内经济之间的相关系数通常较小,海外投资有助于更加迅速有效地规避和控制投资组合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此外,至2005年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其中,国内居民和企业的外汇储蓄数额同样高得惊人。大量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顺差以及FDI(境外直接投资)。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大量境外逐利资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国内。而此类资金的不断涌入,给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压力。尽可能扩大QDII规模,也是减轻外汇占款压力的一条有利途径。 事实上,除了保险公司努力推动外汇资金海外投资政策出台,银行系统也是态度积极,毕竟QDII办法出台后,需要有经验的银行做代理,而中国银行业早就可以把外汇资金投资于海外债券市场,正好具备了一定的海外投资经验。这些都与证监会在QDII这件事情上的低调形成鲜明对比。 试点之争 且不论QDII背后有多少利弊博弈,QDII对基金公司而言,必然是一块肥肉。扩大了投资渠道、增加了盈利空间,将有利于缓解当前基金业的亏损现状。 尽管QDII开闸还未尘埃落定,但QDII试点谁先行,已然激起了一番激烈的争夺。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大约十多家基金公司向证监会提出QDII试点申请,其中包括华安、海富通、易方达、嘉实等一批老牌基金公司。还有不少基金公司正在积极准备QDII方案。“只是QDII试点口子不会开得很大,可能只有一家或几家基金公司而已。”有业内人士表示。 有市场人士分析,QDII试点合资基金更有优势。毕竟外资方基本上都是富有国际经验的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可以更好地利用其自身资源,进行海外市场投资。 然而,优点归优点,更多的猜测却落在上海本地基金公司头上。依托上海浦东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的大背景,任何一种金融创新模式都有可能实现。事实上,去年10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在浦东先行先试的“九项措施”,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境外放款收付汇及规避汇率风险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外汇资金跨国管理,也正是QDII所面临的难题。 虽然目前有多家合资基金公司在积极争取成为首家QDII试点公司,但最终可能将由上海本土基金公司拔得头筹。据了解,早在去年9月,上海本土老牌基金之一的华安基金,就开始就“基金境外投资”与浦东新区有关部门进行了接洽。在此次QDII试点方案的准备上,似乎也不乏华安的积极身影。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华安基金有望品尝到QDII的“头啖汤”。 模式猜想 对于试点,市场关心的不止是“花落谁家”。 试点阶段的QDII产品以何种模式出炉,更在市场期待中。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关方面此前也没有下发关于QDII产品设计、运行模式等具体而明确的方案,目前也没有操作细则,基本上是由基金公司自己做好方案并与监管层进行沟通,对方案再进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募集、运作、监管的模式。QDII的推出,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在没有成熟的QDII运作的模式和监控体系下,QDII试点产品将更注重稳定性。基金业投资海外股市的期待,或许一开始还实现不了,只能等到QDII制度完善之后。据透露,目前最有可能首先获准的方案,则是固定收益型的结构性产品,它以海外债券投资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对冲手段,预期募集规模在30亿美元左右,由试点基金公司与境外机构合作推出,具体的海外投资操作事宜则更多地交由境外的合作机构。但有消息人士指出,可能外管局最终只会批下10亿美元左右的额度,产品的投向、管理费计提标准等还需要证券监管部门最终确定。 海外股票市场是基金争抢QDII试点的主要目的。由于境内投资者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阴影挥之不去,所以固定收益的比例较高、预期回报相对稳定的产品,目前而言更能为投资者所接受。 范围有限之外,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像QFII进入中国之初,纷纷与国内券商合作一样,QDII也应该和国际知名投行合作,充分利用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咨询能力、全球交易网络和国际运作经验,以避免因为初期对市场的不熟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基金出海,也将很有可能采取委托境外管理公司进行投资的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