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049
- 帖子
- 180
- 主题
- 124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中国证监会1月5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首次公开募股(IP0)的有12家,增资发行的有12家,总融资额为206.47亿美元,比2004年的78.26亿美元增长了163.83%。 而此前有媒体报道,2005年,共有78家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的七大主要股票市场IPO上市,融资总额高达188亿美元,占全球IPO融资总量的11.09%。 由于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一般遵循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一是境内注册的企业,通称H股;二是在境外注册、主营业务在大陆的企业,一般被称为红筹股;另外还有一些主营业务在国内的非国有企业,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在香港上市,但通常不被计入H股或红筹股,港交所自己都难以区分,所以各方在统计难免存在误差。以去年11月30日挂牌上市的百盛商业(3368.H K )为例,香港方面一般认为它是一只中国概念股,而实际上,它是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的中国业务部分。 记者经过多方了解,虽然仍难以保证自己得到的数据是最全面的,但希望它能接近更多的事实。据本报记者统计,2005年有87家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总融资额超过242亿美元。其中以香港联交所为巨,不管是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都远远超过其他的股票市场。去年,共有42家中国公司在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额约199.6亿美元。 2005年里,有24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交易所IPO,占该交易所去年68家新上市公司的35%。目前,共有88家中国大陆公司在新加坡挂牌上市,总市值约156亿新元,组成了一个阵容可观的中国概念“龙筹股”。 去年,中国海外上市的企业中,既有融资逾90亿美元的建设银行这样的大航母,这也是全年全球最大的IPO项目,也有如在伦交所创业板挂牌的11家公司,总融资约2.5亿美元,平均仅2000多万美元。海外上市由此出现了航母与小舢并发的局面。 国际交易所的“中国战役”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虽然国内新股发行暂停,可世界各主要证券期货交易所的高层“走马灯”似地来华访问,记者也在一年中多次有机会采访了纳斯达克、新加坡交易所、韩国交易所、欧洲交易所的管理层,“感受”他们对中国市场的热情。当然,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87家公司在境外上市就是最好的回报。 近年来,大多数交易所正转变为盈利机构,其财务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吸引亚洲优质企业IPO的能力和股票交易量。而在将来涉及交易所的并购活动中,这将在确定其价值方面发挥作用。 麦肯锡公司去年曾预计,下一轮进入全球100强阵营的企业将来自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亚洲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IPO正成为国际证交所之间角力的重要前沿阵地。 1月13日,伦敦证券交易所亚太区总裁祝晓健女士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尽管2005年没有中国企业登陆伦敦证交所主板,但有11家中国企业在伦敦证交所的创业板(AIM)上市。她说,对于中国市场,伦敦证交所坚持“蛋糕理论”,不同交易所就像是不同的百货公司,提供不同的产品而分享中国企业上市的大餐。伦敦证交所可以提供主板、创业板、GDR、以及双重挂牌等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几乎是按照自己的观点在选择合适的股票市场。尽管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高层在中国的多场推介会强调,纳斯达克不仅是高科技公司的首选上市地,他们更欢迎其他行业的领头企业去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一些至今尚无中国公司挂牌的交易所(如韩国交易所和欧洲交易所)也纷纷来华路演,竭力吸引中国企业。欧洲交易所甚至以“打开通向欧元资本之门”来“诱惑”中国企业。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企业对美国股票市场(包括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热衷之情有所下降。2005年,共有10家企业在美国的这两大交易所挂牌,而融资额也大幅度下降。其中,纽交所仅有无锡尚德一家公司挂牌,融资额不足4亿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股市最近之所以难以吸引到中国企业上市,其根源在于来自监管与合规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视为“罪魁祸首”。这些规定加大了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表所承担的责任,并规定了更为严格的内部审计义务,它加大了纽约上市公司的成本和法律风险。 此外,在诉讼盛行的美国法律环境中,《萨班斯-奥克斯利法》使上市公司面临代价高昂、耗时久远的集体诉讼风险。纽约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约翰.塞恩承认,对于考虑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来说,这是一个严重威胁。“对任何有意进入这一市场的国际公司而言,对集体诉讼及其对公司影响的忧虑,无疑是一种负面影响。” 因此,祝晓健女士说,在伦敦上市,既可以使中国和其它亚洲企业证明它们符合较高的治理标准,又不用应付《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的负担。 对于各大投资银行来说,争夺中国企业IPO的意义不仅在于排名和承销费用,更是各大投行实力的直接体现。投资于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能够有助于分散风险,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直接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得益。在去年中国建行和交行筹划上市期间,众多国际银团直接参与IPO前的战略投资,其热情可见一斑。 地区性银行和资源企业渐入视野 自去年6月份交通银行登陆香港股市启动中国大型银行的海外上市步伐以来,国内资产第三大的建设银行10月份实现上市,筹资92亿美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也是2001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中国第二大银行中国银行正在准备今年在香港上市,预计其IPO将筹资40亿至100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可能将在之后进行。 有海外投资者预计,中国一些地区性商业银行有望成为下一轮银行上市的主力。他们甚至锁定了诸如广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600036.S H )、大连市商业银行、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商业银行等等。 此外,海外投资者也开始关注国内的一些自然资源企业。神华能源(1088.H K )去年6月在香港上市筹资255亿港元(合33亿美元)之后,很多自然资源企业受到鼓励,希望积极在海外上市。但海外投资者认为这些企业首先要做的是行业整合,在上市前通过收购矿产或公司来扩大规模和规模经济,以便在IPO中吸引跨境机构投资者的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