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42071
- 帖子
- 30
- 主题
- 18
- 注册时间
- 2012-6-5
- 最后登录
- 2013-12-19
|
从前,投行界的江湖规矩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麻虾啃泥巴。如果市场够大,也可以大鱼吃肉,小鱼喝汤,麻虾啃渣渣。可惜现在,投行的大鱼们常喝地沟油,就是闹丑闻,一不留神有的还翻了肚皮,小麻虾们反倒势头大好,生活滋润,翻身变大龙虾。
美国金融业一般把投资银行按照规模分为三类,即大型(Bulge Bracket),中型(MiddleMarket)和小型(Boutique)。BulgeBracket有“大量”“批量”的意思,因为大型投资银行在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的拍卖中,总是能买下较大的份额,因而得此绰号。Boutique直译为精品店、专卖店,所以精品投行指那些只经营某项特定业务的投行。
如果我们打个比方,大型投行就是大鱼,中小型投行就是小鱼,精品投行就是麻虾。大鱼小鱼麻虾的区分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
大型投行一般服务那些投资银行业务超过十亿美元的客户;中型投行一般服务规模在5千万到10亿美元之间,或者股权价值在5亿美元到50亿美元之间的客户;精品投行服务于更小型的客户。
按照业务范围,大型投行通常包括所有种类的投资银行服务,例如IPO承销,股票交易,财富管理,并购重组、研究、租赁等。精品投行通常只经营某一特定业务,或为某一特定行业提供财务服务。
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大型投行通常有全球或者全国性的机构分支,雇员多达上万人,而精品投行人员规模较小(比如几百人或几千人),许多是地方性投行。
大型投行的领头鱼包括人们熟知的高盛、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美银美林、瑞银等;中型投行如已上市的Jefferies & Co, Raymond James,KBW Inc, Piper Jaffray, Thomas Weisel, Cowen等,未上市的较知名的中型投行则有Robert W. Baird,William Blair等。精品投行通常人员规模只有几百人,最大的精品投行瑞德(Lazard)也只有2000多人。
大型投行大多数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巴克莱银行甚至有300多年的历史。中型投行一般有50多年历史,精品投行除瑞德等老牌精品投行外,许多只有一二十年甚至只有几年的历史。
以前大型投行如高盛的雇员满心瞧不起精品投行的人,有个最流行的段子,当有新人问到精品投行和大型投行有啥区别,就会有人搬出来说。
大意是:一高盛的精英,出去泡吧,遇到一小兄弟,谦卑地自称来自精品投行。结果高盛的精英不留情地把这小兄弟腹诽。大意是,他不用对方自白就能描绘出这样的画面:精品投行的雇员大多都是二流学校或常春藤的末几位如康奈尔、宾大这样的学校毕业,又一心想进投行,满华尔街面试完了找不到工作,最后靠老爸的熟人介绍才进了一家吃高盛的残羹剩饭、半死不活的小投行。他们穿的邋里邋遢一身小牌子,做些小生意,出门开销也小里小气,泡起小妞来更是一股子没见过世面的小家子气,完全没有投行家的气场,还偏偏说自己是“精品”,简直是反讽。
想想看,高盛创办于1869年,现在全球有3万多人,而精品投行里最大的Lazard成立于1848年,到现在也就2300名雇员,明显是巨人与侏儒。所以高盛的雇员认为他们是靠吃残羹剩饭活着也不奇怪,但时代在变迁,近几年,随着大型投行们的危机、丑闻一桩接着一桩,不停地裁员减薪(瑞银最近还出了个奖金对上封顶的绝招),比较起来精品投行反而相对显得日子很滋润,秀出真我风采,从利润回报到雇员收入都有超过高盛的势头。
一旦经济危机到来,精品投行还在显示出很多大投行不具备的优势,赢得逆市发展。从专注并购的瑞德(Lazard),格林希尔(Greenhill),Evercore Partners,到面向个人的折扣股票经纪商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做资产管理的Perella Weinberg,以及中型投行的代表Jefferies & Co等,它们的利润率(ProfitMargin)、 股本回报率(ROE)和资产回报率(ROA)等分别或同时超过了 “华尔街之王”高盛。至于成长性更是让高盛等望尘莫及。其中Evercore上季度的成长率超过250%。尽管高盛手中握有8376亿美元的巨额现金,却难以消灭这些对手。
在过去的1年中,据统计摩根大通完成了207宗交易,总金额3900亿美元。 而Lazard, Evercore和Greenhill共合计完成212宗交易,总金额3940亿美元。
现在,精品投行不仅靠着一些原来大投行看不上的“剩饭”业务安身立命,甚至开始争夺起以前大投行垄断的领域。例如大型IPO,从前是大型投行把持的盛宴,有时候IPO规模大了,就连大投行们都争得头破血流,但回顾一下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IPO,精品投行已经开始挤占大型投行的地盘。
在有史以来最第三大规模的IPO盛宴Facebook 的IPO过程中,精品投行Allen & Co就与摩根士丹利、巴克莱资本、摩根大通、高盛、美银美林等一起被第一批列入了招股说明书,这家总部在纽约的投行名字刚一出现,让记者们完全没有印象。但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2004年的GoogleIPO,你就会发现Allen&Co当时也是Google的承销商。不过当时它并不是主要角色。
如果我现在又说到Thomas Weisel Partners 和WR Hambrecht,估计有些记者又会大叫没听说过。这两家都是位于硅谷的技术型投行,出现在Google上市第一批承销商名单中。2004年Google上市采用了一种“荷兰拍卖”模式来防止承销商一家独大,WR Hambrecht还负责为Google主持了当时的拍卖。
顺理成章地,业务好,精品投行的雇员收入也开始令人羡慕起来,据统计资料,2011年投行雇员平均收入前十大投行中,就有两家精品投行Greenhill和Lazard的员工收入都超过了高盛、JP摩根和摩根斯坦利。仅位于黑石资本之下。其中只有330名雇员的Greenhill的雇员平均收入是摩根斯坦利的两倍。有2300名雇员的Lazard雇员平均收入也高于高盛25%。当然不出意料地,就在今年华尔街哀鸿遍野地大裁员的时候,Greenhill正十分高调地忙着招兵买马组建新部门呢!颇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境。
精品投行何以能够表现超过大型投行,蚕食巨无霸的市场份额呢?我总结有以下几条。
专业与专注
精品投行通常由在大型投行工作多年的行业资深人士创办,并专注于某一领域。比如Greenhill的创始人罗伯特-格林希尔(Robert F. Greenhill)曾任摩根士丹利总裁、董事会副主席,主管并购部门,1996年创立格林希尔公司。他擅长并购及投资银行业务,并专注于此。
并购需要大量的行业知识,更需要高超的谈判技巧。因此精品银行常在此领域跑出黑马。在2011年两起惊天并购:google125亿美金收购摩托罗拉无线,以及惠普117亿美金收购Autonomy中,除了Lazard之外,精品投行 Qatalyst Partners, Centerview Partners和 Perella Weinberg Partners都有份参与。Qatalyst是由技术性银行家 FrankP. Quattrone创办的,近年来表现也颇优异。Centerview Partners,创办时间只有5年,已参加了多宗大型并购交易。
创新与灵活
有句说法叫“浓缩的才是精华”。精品投行求精不求大,因此会选择一些相对利润回报较高、而且往往被大投行相对忽略的业务。业务模式通常轻资本、低风险。它们的创办者更有创新精神。
同时,大型投行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们部门众多,监管困难,不仅产生丑闻会影响客户信任度,对客户利益构成潜在危害,而且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直接参与交易,有时与客户利益甚至产生直接矛盾。这也是大型投行业务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精品投行通常业务模式简单,监管相对也简单,同时由于专注,与客户利益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很低,因此颇受用户青睐。
御风险机制更好
被视为华尔街象征的大型投行,一方面人数众多,人员开支惊人,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结果,它们热衷于高风险、高回报业务,就如同吸上了毒。近几年经济危机频仍,老牌投资银行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结果难免力不从心。但精品投行却因为没有包袱成了一种优势,在经济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随着市场的跌落而使大型投行产生巨额亏损,但精品投行却主要以非资金杠杆型的财务专业服务收入为主。
在经济危机期间,并购重组等服务型业务明显加大,作为反周期业务,很好地抵御了风险。因此精品投行们比大型投行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更强,许多专注于并购重组的精品投行借助2007年的经济危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