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变身股指期货对冲工具 封基才露尖尖角

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将一举改变封基高折价率的历史。在此之前,封基存在巨大的套利机会。
  
自2006年10月24日以来,封基集体脱离大盘走出独立上涨的行情。截至11月13日收盘,沪深两市全部53只封基的加权平均涨幅已达17.8%,排名前列的封基涨幅已超过30%,而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只有5.9%。
  
目前,一般都将此轮上涨归于封基分红和“封转开”,但这种解释并没有真正揭示封基上涨的内在原因。
  
首先,分红只是将支付收益,并不能提升基金的价值。即使拟议中的大比例分红得到全面实施,也不可能导致封基如此大幅上涨。而且,分红推动封闭式基金上涨的结论必须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分红实现以后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不会扩大。
  
即便分红后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不扩大,数据也不支持封闭式基金上涨缘于分红。
  
从封基总体涨幅看,按照未来基金将分配已实现收益的90%,这个因素导致基金涨幅的加权平均值只有7.9%,远低于17.8%的基金实际加权平均区间涨幅。从不同基金涨幅的差异看,对比封基分红应当导致的涨幅与基金市场价格的区间涨幅,这两组数据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其次,“封转开”的解释也不具说服力。因为只有即将到期的基金才有可能“封转开”,期限短的基金就应当比期限长的基金涨幅更大。事实上,市场的表现正好与此相反,期限越长的基金涨得越多。
  
只有股指期货才会给封基带来巨大的套利机会,而且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之日,将是封基套利空间消失之时,也就是折价率消除。据测算,目前一年期投资品种及其期望收益率前三位分别是:基金丰和80.3%、基金景福79.5%,基金普丰75.5%。
  
封基的高折价率现象之所以长期普遍存在,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缺乏风险对冲工具,投资者无法利用封基的折价率进行套利交易。封基实现套利收益的传统方式有 “封转开”、持续性大比例分红、持有至存续期满等,但是由于这些方式难以克服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面临很大的风险,因而市场对其投资并不踊跃。
  
股指期货给市场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高折价率的封基,同时卖空股指期货,实现无风险套利。可以预期的是,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包括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股市的限制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放宽,其他稳健型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将会提高,对冲基金的设立也将水到渠成。
  
股指期货推出以后,上述三种投资者绝不会对明显的套利机会无动于衷,套利资金的大量入市必然导致套利空间的消失。套利交易将取代传统的“封转开”等因素成为消除封基高折价率的主要动力。
  
数据表明,我国的封基累计净值经过风险调整后平均超过大盘收益9%-10%。如果基金继续保持这样的业绩,即使不存在现有的折价率,将来仍可以通过买入封基(以单位净值作为买入价),同时卖出股指期货的对冲交易获得远高于无风险收益的利润。
  
还有数据表明,封基的波动与沪深300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就为对冲交易提供了可行性。
  
从美国市场封基的情况看,溢价交易和折价交易的现象共存,大部分基金的溢价率与其基金的业绩表现相符:表现优于大盘的基金一般都溢价交易,而表现劣于大盘的基金则折价交易,并且平均溢(折)价率很小。这与我国的封基拥有好于大盘的业绩表现,但都是折价交易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1982年,美国市场封基的折价率迅速下降至5%以下,美国也正是在同年密集推出标普500指数期货和道琼斯指数期货等股指期货合约。这两个事件在同一年度发生绝非巧合,正是套利的因素促使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迅速下降。
  
综合分析,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我国封基普遍高折价率的现象将难以继续。可以预期,许多表现优秀的基金由现在的折价交易转变为溢价交易将为期不远。
  
统计数据表明,排名靠前的封基还有70%多的上涨空间,而自10月24日开始以来的上涨,只完成了全部上涨历程的三分之一还不到。预计封基将在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之时,达到目标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