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弃明投暗 基金经理损公济私?

大量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可能带来“公私结合”进而“损公济私”的问题。凭借基金经理在基金界、原基金公司良好的人脉关系,掌握基金动向并非难事,进行“合作”洽谈也少了最初的戒备,因此有人笑称“公转私”的基金经理将是“公”“私”之间的又一座“桥梁”。
  
前不久,众私募基金聚首深圳,私募基金的阳光化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赚钱神话也越来越耳熟能详。另一面,原本在阳光下的公募基金经理却大批的“弃明投暗”。一时间,私募基金似乎成了“香饽饽”,市场和投资管理者都趋之若鹜。
  
薪酬不能简单比较
  
在许多关于基金经理弃“公”投“私”的原因分析中,都重点的提到私募基金的报酬数倍甚至数十倍高于公募基金经理,这就成为外界认为的公转私的最重要的原因。但记者在采访后发现,相当多人士持“私募公募的薪酬根本不能相比较”的观点。“两者的制度相差太远,很多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是拿了自己的钱出来的,和投资人的钱放在一个锅里投资,也就是他自己也承担投资风险,更不要说还要负责管理费用这些固定开支了。”
  
一位两年前就考虑过转做私募的基金经理分析,私募的风险还不仅仅在要承担投资风险上。他说,今年以来转投私募的人多起来,这是2006年行情催化所致,早两年行情清淡的时候却没有人敢跨出这一步。原因很简单,行情不好的时候,投资人纷纷收回投资款,私募基金无米下锅,只有喝西北风的份———这也是他迟迟没有下决心离开公募基金的原因之一。可以看出,私募基金的所谓高报酬符合一个最简单的投资法则“高风险高收益”,而公募基金基金经理则有旱涝保收的优势,自然也就“低风险低收益”。
  
不过,相对于私募基金的“高风险高收益”,公募基金的“低风险低收益”的特征还表现得不明显。有知情人士非常坦白地说,就是以现在的行情,一些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也不见得比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挣得少。“现在好多公募基金经理在外面都管了一些资金,也就是俗称的老鼠仓。这些资金给基金经理带来的收益堪比私募。”
  
切入私募的最佳时机
  
说起私募基金,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会谈到即将面世的指数期货,也有很多人提及外汇、商品期货、黄金等等,在私募基金的视野中,这些都是可投资的品种。但对于公募来说,这些几乎都是禁区。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禁区还不止在这些品种上,就是在股票投资上也受到很多的限制。一位基金经理坦言,“以我现在管理的资金规模,根本不会关心小盘股,即使再看好也懒得买。因为按公司规定,一只股票的投资比例有限制,以我的资金量买小盘股买多了会超限,买少了又对净值没贡献。”可以看出,公募基金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发挥空间。
  
也正是因为发挥空间正在扩大,一些基金经理认为,目前可能是切入私募基金的最佳时机,因为,一方面投资品种在增加,另一方面股市在可预计的近几年内会有行情,也就是说,进可攻退可守。
  
全身而退与投资理想
  
除了薪酬和自由度以外,还有两个让记者意想不到的“出走理由”。一种是对公募基金的极度失望,另一种则是“全身而退”。
  
“我们公司的投资部办公室跟证券营业部的大户室没什么区别,一边有人大叫‘**涨了’,一边有人打电话打听消息。”一位被访基金界人士说,“搞清一家基金公司比搞清楚一家上市公司难多了。”他认为,尽管私募基金很可能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但对投资者而言,其道德风险很可能比开放式基金还要低,毕竟,私募基金里有管理人自己的钱,开放式基金经理拿投资人的钱“练手”甚至谋利的多的是。对“有投资理想”的人来说,也许,这种投资环境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去年我们发年终奖之前,我找公司领导谈了一次,告诉他们不要把年终奖发少了,因为我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公司。有意思的是,我们公司所有人都不相信,其他部门的同事平时还会说‘你们基金经理还靠什么公司奖金嘛’。说实话,这样的地方,我不想再呆下去了。”
  
公募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已经越来越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监管开始加强,于是“全身而退”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有人士认为,监管加强也就意味着公募基金经理赚取这种“外快”的风险越来越大,一些赚得盆满钵满的人自然会萌生去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