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7月29日将成为中国股市历史上的重要一天,这天的最大下跌幅度超过8%(是1600点以来最大的下跌幅度),而且交易量创历史新高,两市共成交4300亿元,这两项都打破了2007年5月30日的历史纪录。
难怪有人将7·29称为今年的“5·30”。但过来人都知道,5·30的股市大跌是因为有上调印花税税率政策为背景的,而且在大跌之前有很大的升幅,投资者恐慌性出逃,市场出现较大的调整(达到30%)。而7月29日的大跌是在政策面风平浪静的背景下出现的,而且股市累计上涨幅度只有100%,更没有超越历史最高位,现在的位置只是最高点的一半。
在此背景下出现创纪录的大跌,说明股市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从7月29日盘面看,上午就出现一些异常:一开市所有的银行股、钢铁就开始上涨,随后电力板块出现上涨,股指在这两个板块的带领下创出本轮上涨的新高,但地产、煤炭、有色等板块出现了较大的跌幅。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只要每天有领涨的板块,市场人气都会十分活跃,即使不涨的板块也不会出现大的下跌。7月29日上午,在银行、钢铁、电力板块的活跃下,出现市场分化的走势令人有力不从心之感。需要说明的是,地产股是这轮反弹的主力板块,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平台整理,市场预期应该会向上继续挺进,带领大盘创出新高。但7月29日却出现向下的突破,这是始料不及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市场资金出现了短缺。部分原因是当天有超级大盘股“中国建筑”上市,分流了数百亿资金,但更重要的是新股申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按照目前的新股发行节奏和新股上市首日溢价,每月打新股的收益大约在2%以上,年收益率为25%左右。但需要记住的是,这是无风险收益,而很高的无风险收益率一定会拉低股市的重心,其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一级市场。这是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股市出现资金短缺的本质原因。
第二个因素是货币政策。尽管相关部门人士数次重申“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但从边际增量看,货币投放的峰值已经成为历史了,因此对于股市而言,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当然,股市的繁荣会吸引储蓄资金加盟,如果新加入的储蓄资金数量超过离场的信贷资金,则股市繁荣还会继续。2007年牛市就主要由储蓄资金推动的,从2007年初至10月份,有五个月份出现储蓄资金净减少的现象,很多人用储蓄资金购买基金,使基金的规模在2007年连续突破2万亿元、3万亿大关。但2008年的大跌已经让老百姓对基金的赚钱“神话”有所警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类似2007年的储蓄大规模进入股市的情况。
因素之三是通货膨胀预期忽隐忽现。现在全世界投资者几乎都在讲同样一个故事——中国大规模的投资和信贷投放一定会刺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于是,股市的投资主线就是受益于通货膨胀的煤炭、石油、地产等板块,国际商品市场的期货行情与中国的股市行情相映生辉。但最近却出现了原油价格下跌及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的消息,这样的现实和预期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反差,成为股市调整的导火索。但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不仅涉及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涉及美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涉及中美两国的战略利益,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投资者仔细观察。
总之,股市大跌暴露了市场已经存在的深层问题,即使未来市场快速拉起来,只要上述因素依然存在,终究是市场的隐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