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202
- 帖子
- 363
- 主题
- 126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信息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访问次数: 0 时间:2010-12-21
在当今中国,大规模修建高速铁路的疯狂景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之中,还存在于商业世界—若论其中速度最快的,莫过于从中国民营教育产业直接通往美国资本市场的那一条。
11月2日,学大教育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仅仅在其之前十二天,另一家教育企业学而思刚刚登陆纽交所。在今年下半年里,这已经是第四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教育机构。更令人备受鼓舞的是几家上市企业的股价表现:发行价10美元的学而思,首日便以15美元收盘,股价飚涨50%;而以9.5美元上市的学大教育则在首日以上涨33.47%收盘。
然而在空前频密的上市节奏和开门红式的股价之间,却是中国民营教育机构百感交集的心态。“这将又是一个高潮。”环球教育科技集团公司CEO张永琪对《环球企业家》说。这句话,既是对几年前以新东方为首的民营教育机构首次创造资本神话的甜蜜回忆,亦同样表现出对这个在过去十年中野蛮长大的产业的期待之意。
不得不承认,民营教育在中国市场所焕发出勃勃生机相当惊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各类在册的培训机构约10万家。而据《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6800亿元,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有望突破9600亿元,其中,民办教育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其在整个市场所占的比例也将继续增加。这种背景下,将此轮密集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定义为民营教育机构掀起的“第二波浪潮”并不为过。
时至今日,无论是民营教育机构的创办者、投资者,还是负责将其推向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银行,仍然津津乐道于2006年的那段黄金记忆—当年,美国时间9月7日傍晚,代码为“EDU”的新东方美国存托凭证结束首日交易,与15美元发行价相比,新东方当天收盘价涨幅为39.2%,被誉为纽交所年度上市最成功的IPO。
随后的4年时间里,这支被看做是中国民营教育机构领军者的股票便一路上涨,即便是在美国市场最为低落之时亦从未跌破30美元,而到了今年,新东方更是一举冲破100美元大关。在这一榜样的带动下,弘成教育、正保教育先后在2007和2008年海外上市,然而其市场表现却再也无法超越新东方—前者以同发行价持平的10美元开盘,收于7.97美元,下跌20.30%;而正保教育则在开盘首日以6.5美元跌破7美元的发行价。
直到最近市场转暖,新一轮行情出现,憋闷了两年之久的民营教育机构才真正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而这很可能仅仅是个开始—据德勤最近的一项教育机构调查显示,80%受访者均表示有融资需求,近50%的受访机构有上市打算。
“整个教育行业未来会有更多上市公司。”CID合伙人罗文倩对《环球企业家》分析说,在美国已有30多家教育类上市公司,而且目前仍保持着每年均有几家教育相关机构上市的速度。“如果政策不收紧的话,中国一定也是朝着这个大方向走。”
不过,乐观的前景预测难掩通往资本市场的艰辛。尽管从2008年起,多家教育机构便大量接到了来自风险资本和私人股权基金的橄榄枝,可即便是携真金白银而来的投资者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社会,教育这个被时常定义为“社会福利”的行业背负着太多与商业原则并不相符的包袱。
“我们前后也看过不少教育项目,但都没有最终下定决心去投。”软银中国公司总裁薛村禾对《环球企业家》表示,这个行业仍然让投资者觉得有不确定性。而来自盛金资本的一位合伙人则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的民营教育机构基本都是花钱圈地、扩张,盈利模式看不清楚,市场信心不足。”
事实上,此轮密集上市的热闹景象并不能掩盖中国民营教育产业多年来的问题与冲突—在目前政策框架下的尴尬身份和由此引发的融资渠道匮乏;短时间内迅速扩张所带来的品牌知名度不足;优秀师资队伍的短缺,以及盈利模式的单一。
这种情况之下,新的疑虑也随之而来:火爆的行情究竟还能够持续多久?第一波海外上市的中国教育品牌表现不佳是否源于资本的拔苗助长?而诸多民营教育机构到底是如何在这个依靠智力资本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管理的?种种问题,值得探讨。
一年内先后数家中国教育机构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看似轻而易举。但事实上,中国民办教育机构是经历了漫长的破茧之路后,才换得今日的局面。
“我决定去做教育机构前算了一卦,当时连‘老天’都不让我去。”如今已身为华尔街英语中国区公共关系总监的肖堰回想起10年前的决定,历历在目。肖堰决定辞去教育部官员一职加盟华尔街英语的想法遭到一众反对。虽然上苍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支持者,但肖堰还是“大逆不道”地跳槽了。
肖堰随华尔街英语一起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时期,正值中国民办教育崛起之初,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前途渺茫的市场。
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的同时,也造就了更多的失业。而因各种原因没上大学的学生对于学历、知识与技能的渴求也进一步加大。如何在学院教育之外给予学生就业上的实际帮助,在当时成了一个市场空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安博、弘成、正保、环球雅思等诸多培训机构先后涌现,成为从学校到企业过渡的“最后一公里”。
此时的教育机构们还远构不成一个产业。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英语培训机构之一的环球雅思,当时仅在北京西苑饭店租了一个20平米的办公室,不到五个员工,仅有的业务是出售小册子。“拿个小板凳,找间教室,来个老师一上课就可以了。那时候做得越大,风险越大。”张永琪回忆说。当时的市场并不规范,大家基本上“低着头走路”。尽管也会出现弘成教育等首批招生就爆满的情况,但几乎没有一家教育机构早期没有走过弯路。
2003年9月,民办学校出资人首先被允许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成为中国教育产业资本化的开端。政策放开,加之后来新东方上市造就的行业范本,行业标准逐步提高,诸侯割据局面才开始逐步改善。
也正是此时,嗅到了机会的风险投资和私人股权基金开始流向教育市场,几乎是一夜之间,先前无人问津的民办教育机构变成了资本新宠。新东方上市后,软银亚洲赛富投资基金带着拟好的契约备忘书找到张永琪谈风险投资,而当时还有另外四家风投同时找上了环球雅思。仅仅谈了三个晚上,先后不足一周时间,张永琪就轻松拿到了2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而随后的投资热度更是让人瞠目—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寒冬里,中国教育产业却并未感到一丝冷意。当年,联想资本、红杉资本、华兴资本、KPCB等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风投都纷纷下注,安博教育融资1.03亿美元、达内IT培训融资逾1.3亿元、北京昊月教育集团获高盛5000万美元注资??
“虽然跟美国比起来我们的GDP总量还不够,但是从人口量以及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度来讲,教育有机会产业化,在中国的规模绝对不会比美国小。”创投公司华威国际(CID Group)合伙人罗文倩对《环球企业家》说。2005年开始在教育行业发力的CID,迄今为止已经投了7家教育相关公司,约占到其大陆业务的四分之一。
与罗文倩类似,贝祥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双清也同样看好教育领域:“教育的投入与增长也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明显提高。”2007年底,贝祥投资了以开办国际学校为主的大连枫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