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如果说,1990年代以前大起大落的小周期,更多的是“政治情结”主导下的“不定期”;那么,1990年后的10年发展更多的是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政府各种有利经济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家电、零售、食品、住房、运输,甚至教育、医疗等等行业,统统推向市场,“破三铁”、“下海”、“下岗”、“打工”、“红灯区”、“解放思想”、“与国际接轨”、“国退民进”,“北京人在纽约”,外资、合资、股份制、破产等新名词风起云涌。整个1990年代,中华大地上滚烫着一股热火朝天的经商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无论是期间中国政府“软着陆”措施的出台,还是运用金融杠杆调控,应该说,整个1990年代,市场经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供需关系决定下的经济发展规律,似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开始左右和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和生活。政府被深深卷入市场经济大潮的旋涡中,只能宏观调控,再也不能计划分配。

  1998年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政府“软着陆”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进入周期低谷,“广告营销狂热症”,“建楼热”、“批发市场热”、“大商场热”等“经济过热症”因有行无市,门庭冷落,回归理性。中国经济的第一个“10年周期”定格在1990—1999年,这一周期是国内外市场经济环境和内在因素决定的,与以前的4次“政治经济周期”(或者9次小周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周期”与“世界周期”同步

  经济增长周期理论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始终处于“繁荣—萧条—危机—复苏”这样的波动状态,其周期一般只有5-8年,其中增长期只有2-3年时间,美国在战后经济也经历了9次衰退,8次复苏的周期,平均增长周期约为50个月。但美国从1991年4月开始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带动下,维持了10多年的高经济增长,刷新了自19世纪中叶开始进行统计以来的最长记录。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在改变周期频率,延长周期跨度,美国经济开始进入10年周期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同步性明显出现,尤其1990年代后,与世界经济周期的波动大致趋同。当代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认为,标准的经济周期是持续时间为九年左右的“尤格拉周期”。这是第一个被确定的周期,世界上大多数人在谈到“周期”时都是指的是这个含义,这一评断,应该说比较符合实际,在全世界也被广泛认可。

TOP

 白酒界最早提出“10年周期论”

  本刊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学领域中,大量的“周期研究理论”提出的都是“3—5年周期论”,而且大多是总结改革之前(至多是1990年代以前)的经济发展现象。截止目前,还没有人提出过“中国经济10年周期论”这一观点,更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总体上来看,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共经过了6个10年周期,但是,前4个周期明显是“政治经济”周期,都在改革开放之前,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实际上,中国经济周期真正与世界经济周期接轨和同步波动,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而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会呈现“十年一痒”的周期性规律。这一理论研究和灵感源泉首先来自白酒行业。从“全息学”上来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叶落而知全秋,一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从白酒产业的发展状态看,便能管窥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脉搏。

  翻阅大量有关经济周期的研究文章,发现在行业中,“白酒10年周期”的概念和观点,是2003年7月本刊总编杨志琴女士最早在《中国白酒大反思》一文中提出的,该文提出了“中国白酒产业从1992年到2002年恰好用10年走过一个完整的产业循环发展轨迹:一个由平淡到繁荣、由繁荣到鼎盛、最终盛极而衰的循环轨迹”,可谓很有先见之明。

  2008上半年,因为经历了1989、1998两次经营危机,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深刻提出了中国白酒产业“10年周期”的观点,并预测2008年将是下一个“10年周期”的开始,被行业媒体报道引用。季氏观点提出不久,2008下半年,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整个中国白酒行业再次受到冲击,印证了杨志琴和季氏“10年周期论”的正确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31 13:53:10编辑过]

TOP

《东方酒业》研究白酒产业周期发现,中国的产业周期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周期一脉相承,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中国经济  “十年一痒”清晰可见(注:前后误差一年)。

  1978年:经过“十年浩劫”,中国经济濒临崩溃,进入谷底。痛定思痛,这一年,中国拉开3,000年未有之变局的改革大幕,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国经济开始复苏。随后10年,中国白酒产业掀起建厂大潮,“工农兵学商,一齐办酒厂”,“要当好县长,先办酿酒厂”、“酒厂就是政府的财政支柱,挣钱的机器”等流行语盛行一个时代。

  1988年:1986年2月中国发生举国关注的“工业大滑坡”。随后1988年物价飞涨,全国掀起抢购潮,经济再次走入深深的波谷,白酒产业不能例外。直到1992年,小平南巡,中国经济开始复苏。随后10年,白酒价格放开,国有流通机制转变,并逐步解体,全国糖酒会热火朝天,酒企拉开电视“标王大赛”,产量巨增,买断、贴牌、终端等商业模式释放能量。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的相关性日益显现,中国经济遭受影响,市场滑坡,再进低谷,白酒产业受到重创,整体效益急剧下滑,关、转、并、停成为时代特征,白酒企业一片沉寂。2002年,全国经济开始逐渐走上回升之路。2003年,中国GDP增长率高达9.5%。随后数年,白酒涨价成风,高端品牌雨后春笋,各企业销售业绩扶摇直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来袭,日益外向的中国经济遭受打击,GDP下滑严重,波谷开始显现,中国政府迅速救市。白酒产业再次受到影响,高端白酒首当其冲,价格下滑,渠道压价放量,各企业开始实施和制定新的应对危机之策,预测未来2—3年将是回升缓冲期。

  2018年,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经济将无法逃脱周期论。预测2010年后,在中国政府的强劲政策推动和积极救市下,经济将尽快回升,内需会很快拉动,随后10年,新一轮的经济热潮会在中国如火如荼掀起。白酒市场也会随之升温,农村市场将成为新的白酒蛋糕。高端奢侈品牌和收藏酒会在城市大行其道。

TOP

上篇:“10年周期论”台前幕后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1985年以前,人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没有周期”。1985年以后,中国学者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兴趣大增,讨论逐渐热烈,这一课题得以正式展开,并取得诸多成果。截止2007年底,多数研究理论认为:“中国经济周期大约是3—5年”。这场始于1985年的理论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到2007年,按照“谷——谷”法划分,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小周期,大概3—5年一个周期,在前9个周期中,上升阶段一般只有一、二年。这10轮周期以1978年为分水岭。改革前历次周期的基本特征是“波动幅度大,多次出现高速度,但往往持续一两年,就迅速下跌,大起大落,周期非常短,从未出现过平稳”。改革后经历了4次经济周期:即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和1991—1999年。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