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34
- 帖子
- 713
- 主题
- 308
- 注册时间
- 2011-5-20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全国仅有900余人、年收入轻松过百万、用几页纸玩转上亿资金———他们,就是证券市场机构最为关键的群体———保荐人,也是连接企业与证券市场第一道门槛的“看门人”。 而在今年资本市场大扩容背景下,保荐人与拟上市企业之间的供给关系变得紧张起来,由此也引发出行业内四大怪现状。 怪状一:“保荐人不见了” 日前,记者接到来自山东潍坊一家拟上市企业的电话:“我们的保荐人对公司摸完底、签了保荐合作意向书后,消失了!” 据这家公司的董秘介绍,今年以来,随着中小板的发行提速和扩容,当地掀起了一股上市热潮。今年5月份,该公司管理层也准备尝试搭上上市融资这一“快班车”,于是决定正式引入保荐机构,进行上市改制和申报等有关操作程序。但没有想到的是,在进行了经营、管理、财务等多方面的摸底,双方签订了初步意向书后,负责牵头的项目保荐人却离开了当地。 “据我们了解,他应该是在外地又承接了别的上市项目。我们多次打电话催他快点完成我们的上市申报工作,但对方‘说法’很多。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排上队。”这位拟上市公司董秘郁闷地大倒苦水。 据了解,今年以来,这种“积货”拖延时间的现象,在保荐行业中屡有发生。 “我们确实开始挑三拣四。”深圳一家大型券商的保荐人向记者坦言。目前,一些资深保荐人每人手头上的项目都需要排队,因而一般都挑公司规模大、收益大或有把握先通过的公司内核申报。“如今,一家中小企业或者创业企业希望两个保荐人从头至尾跟随他们的项目到底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机会成本太大。” 怪状二:老投行不如少壮派吃香 今年来,在接触到发行上市初步环节的业界人士中,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投行队伍尤其是保荐人行列越来越年轻。队伍年轻化本是件好事,但正是在这年轻的背后,滋生出了保荐界老少人员之间的矛盾。 “现在一些具有签字权的是年轻的保荐人,而主要干活的、能够上下协调、独当一面的,却是我们这些没有保荐人资格的老投行人员。现在就形成了干活的没有签字权,提成、收入相对很少;而有签字权的往往不能独当一面的尴尬局面。”一位老投行人员向记者抱怨。据了解,老投行人员对分配现状的不满已不是秘密,抵触情绪之大业内皆知。 问题还得从保荐人考试说起。“出台保荐人考试的时候,当时很多人没有在乎这个事情,很多老投行人员没有参加这个考试,反而恰恰是一些找不到项目的年轻人参加了这个考试。可以想象的是,老投行人员应试能力和精力,比起刚毕业的年轻人确实没有优势可言。”一位资深人士如是表示。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一些年轻、资历尚浅的保荐人做不了大型或者复杂的保荐项目。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保荐人,除了有签字权以外,还得有资源、有经验,能够组织和协调这个项目,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承销机构等各个层面的人和事。“这些不是一个年轻、几乎没有经验的保荐人可以干起来的。”这位资深保荐人发现,保荐人考试虽然每年一次,但近两年的通过率越来越低,去年仅为5%。也正是这种保荐人供给通道的狭窄,使得老少投行人员之间矛盾重重。 怪状三:七成券商投行未开张 虽然有不少保荐人手上项目“扎堆”,但截至目前,仍有部分中小券商的保荐人今年的保荐成绩单为0。 据国信证券投行部经理胡华勇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68家保荐券商共计900多名保荐人中,做中小企业IPO保荐业务的仅有30余家券商。业内人士依此分析认为,从数量上来看,中小企业在今年保荐业务中占绝大部分比例,而一些类似神华、建行这样的大单,则无外乎集中在中金公司、中信证券、银河证券等几家大型券商旗下的保荐人手中,另有若干大型公司上市业务被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等保荐人所揽承,由此不难推算,目前仍还有不少中小券商保荐业务未分得一杯羹,他们所属的保荐人也自然处于“闲置”状态。 同时,与保荐业务并行的承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仅前三季度就发行84只新股,给券商带来57.91亿元的承销收入。但遗憾的是,还有七成券商未能分享这场盛宴。 怪状四:部分保荐人只爱签字费 当前,在不少保荐人忙得团团转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保荐人不愿意凑这个热闹,他们就是一群“签字”的保荐人。 “他们只愿意签字,但如果让他从头至尾长期出差跟随一个项目,最后得到一部分提成,他们看不上。”深圳一位保荐人感叹。据了解,这一现象已经让监管部门很恼火,在保荐行业本身就缺人、上市资源又多的情况下,一个项目还需要两个保荐人签字,确实忙不过来。这也是近来管理层感到若干项目质量不高的原因。 据了解,目前一名保荐人平均一次签字费约为20—30万元,再加上年薪100万左右,只爱签字的保荐人已经满足于坐地收银,拿年薪和签字费即可。而剩下的时间,他们更愿意抓住牛市机会“干点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