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成长的代价: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

本周媒体正式披露了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唐建的“老鼠仓”被证监会查实,唐建已被上投摩根基金公司除名的消息。作为在广大基金投资者中享有很高声望的合资基金翘楚,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此次出名显得极为尴尬。
据报道,“唐建自担任基金经理助理起便以其父亲和第三人账户,先于基金建仓前便买入新疆众和(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88)的股票,(其父的账户买入近6万股,获利近29万元,另一账户买入20多万股,获利120多万元)总共获利逾150万元。”
唐建的做法是典型的“老鼠仓”行为,即在获知基金投资策略和投资品种的情况下,利用个人相关账户资金提前买入,并利用基金资金的拉抬,在股价达到高点时卖出获取非法的巨额利益。根据相关媒体的调查,唐建案由来已久,爆发却有一定戏剧性。在此之前,2006年11月唐建曾因为可疑交易被交易所提醒,而唐建在上投摩根的投资权限在今年2月8日受到限制。但公司并未马上撤消他的基金经理职务,而是增加原公司研究总监赵梓峰为基金经理,直至唐建案最终曝光。

监管缺失加大基金经理道德风险
对上投摩根公司来说,出了一个唐建(且撞在了枪口上)是不幸,而对于投资者,乃至基金行业来说,更不幸的是唐建绝非个案。
唐建在上投摩根公司的履历是典型的基金经理履历:先在券商做研究、后跳槽至基金公司做研究,随后进入基金经理助理岗位,一两年后升任基金经理。按照履历来看,正是目前基金业中主力派基金经理的成长轨迹。这批基金经理在投资岗位上基本上远离过去股市中炒作和内幕交易盛行的庄股时代,基本上是属于新生代的研究型基金经理。不过唐建的例子告诉我们,多年的职业化成长经历并不一定能养成相应的职业素养,内幕交易这个职业基金经理的大忌似乎并没有成为专业投资人士心中的禁区。
另一方面,唐建的案例凸显了监管缺失对行业带来的危害。监管力度薄弱始终是国内证券市场的问题,尤其是对内幕交易。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监管的意愿,二是监管的能力。目前似乎二者都存在问题。国内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盛行,出于种种原因,监管层对此很少真正查问,即使查证了,处罚力度也轻到无以构成威慑,这是监管意愿的问题。从监管能力上看,诸多内幕交易十分隐蔽,监管困难,但据我们对行业的了解,监管能力的欠缺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监管意愿和意识的不足造成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基金经理利用内幕信息获利,既缺乏有效监管的能力,也缺乏严厉处罚的阻吓作用,这就使这种违规/违法行为几乎没有成本。
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轻易就能获得的巨大利益很容易对相关人员形成巨大的诱惑。试想,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在付诸实施之前已经经过诸道程序,这其中能够了解投资决策的远不止基金经理一人。牛市的疯狂使内幕交易大行其道,也使得内幕交易的罪恶感大大减轻。在这种利益的诱惑下,很难期望每一个相关人员都能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因此,类似的情况,在国内基金业并不罕见。甚至说,基金在证券行业各相关机构还算是相对规范的,其他机构问题只会更多。这种“道德风险”在国内证券行业,似乎已经见怪不怪。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风险也是制度缺失下培养起来的结果。

基金公司危机公关能力欠缺
从本事件的另一主要当事人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反应来看,在处理唐建事件时的前后矛盾,凸显了基金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甚至是方向性的错误。
4月18日下午,针对唐建接受调查的传闻,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曾发表公开声明予以否认。该声明称,该公司增加成长先锋基金经理、调整相关基金经理权限,完全是从确保基金的稳定运作和业绩角度出发,保证投资人利益而做出的决定。声明还表示,该公司调整成长先锋基金经理,属于公司内部业务的正常调度。“我公司并未收到关于成长先锋基金经理的任何举报,公司也未受到监管机构的任何调查。” 这两条声明与事实无出入,但奥妙在于并没有确认唐建个人是否在接受调查。
而在唐建事件得到确认后,先前的声明无疑让上投摩根公司陷入被动。给人的印象是,之前上投摩根公司已经清楚相关信息,但是希望唐建事件最终能够不被捅出来,如此声明就可以保全公司形象,看似一种侥幸心理。
事实也很可能是如此。上投摩根公司在此事件中毕竟难辞其咎。之前唐建已经有过可疑交易并被公开警告,基金公司也采取了限制基金经理权限等相关措施,那么唐建受到调查,公司不了解情况是不大可能的。
但是毕竟纸包不住火,这种试图开脱责任的危机处理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唐建案定论后,上投公司最新声明是“今年4月16日和18日媒体披露相关事件后,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并在公司能力范围内对唐建立即展开详尽的内部调查。”如此看来,4月18日的声明就显得更加尴尬了。
上投摩根的危机公关实际上反映出基金公司的方向性错误,即并没有优先从投资者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优先考虑公司利益。但是,基金公司利益一定是建立在投资者利益基础上的。如果换一种做法,明知问题已经发生,况且这个问题并非上投摩根公司独有,那么主动向持有人道歉,并公布相关调查情况,也许效果会好得多。实际上,我们并非专指上投摩根一家基金公司,事实上类似的问题在国内基金业仍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们不由得会联想起2000年著名的“基金黑幕”论战,当时是多家基金公司联手反击否认存在基金黑幕。而最后事实证明聪明的基金公司只是干了一次掩耳盗铃的愚蠢举动。从当前这一事件看来,“投资者利益至上”要真正贯彻在基金公司的行动中,仍然有待时日。

是否打击投资者信心?
上投摩根的危机始现时,就有业内人士谈起,担心会不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我的回答是会,但是会比较轻微。牛市下各种投资者都在赚钱,包括基金投资者。只要在赚钱,投资者的抱怨就只会是说说而已。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内幕交易终将成为阻碍市场发展的毒瘤,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必将让基金业不容忽视。因为投资者的信心并不是那么牢靠的东西,没有正确的理念,没有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以信誉为本的基金公司将失去立足的基础。眼下牛市里的日子虽然好过,不过,根基不牢固是无法支撑长期发展的。
就这一事件来说,监管机构对唐建如何处理将是这一事件如何影响投资者信心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监管层给出的处罚是否足够严厉,是否足以对潜在的内幕交易者形成足够的震慑和阻吓,将会是投资者判断监管决心的重要依据。从杭萧钢构等类似事件上来看,管理层在监管上的决心似乎还远没有一步到位。
唐建事件的发生也许是基金业成长的代价,如果该事件能够促使我们往监管完善的方向更近一步,也许就不全是负面意义。许多投资者还对2000年的“基金黑幕”记忆犹新,那一事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金业行为的规范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希望唐建的案例能成为基金业成长过程中另一个警醒的标志。

投资者:需更加注重基金的“基本面”
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唐建的例子突出说明的是,我们在选择基金时,基金公司的管理、风险控制、内部控制等等所谓“基本面”因素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这在投资者普遍的意识中仍然受到忽视。当然,了解一家公司底细如何对投资者来说并非易事,这就需要专业的基金研究人员更多地把目光投射到基金公司内部,而不仅仅是根据数据进行业绩评价。
具体到上投摩根公司来说,出现这个问题并不说明它的内控就是基金公司里面最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层面的问题;更广一层,反映的是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的问题,也许可以算是“成长的烦恼”。我们希望,吃一堑长一智,也许会是上投摩根公司不幸中的幸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