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050
- 帖子
- 192
- 主题
- 138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4年低迷券商重组三分天下:2005年的最后一场雪?
持续4年的低迷,让券商格局有了太多改变,有的消亡,有的壮大。重组、并购、外资进入构成今年券业的主旋律。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前不久曾明确表示,将坚持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的思路,力争在两年之内基本化解券商风险。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扶优汰劣”思路的效果渐渐明显,在被托管和关闭券商不绝于耳的同时,创新类券商获得了真正的发展机遇。 可以预见的是,利用行业低迷时期大肆进行收购的中信,以及获得汇金注资欲脱胎换骨的银河证券将取代原来南方、国泰和华夏证券三驾马车,成为券业排头兵。能够跻身创新类券商中的小型新锐券商,因没有包袱、创新能力强不容忽视;而获得外资重组的券商让人另眼相看。建银投资旗下的中投证券因其不凡的出身和干净的资质也必将雄踞一方。 龙头更迭在大部分公司苦苦支撑的时候,中信证券四处出击,频频收购——今年接连出大手笔收购华夏证券和金通证券,去年有意收购广发证券无功而返,再往前数,成功收购了青岛万通证券。 2000年以前,中信证券在业内只能以“资产质量好”自夸。那时,业内呼风唤雨、跺一脚地面震三震的是南方证券、国泰君安、华夏证券、海通证券和申银万国这些老牌券商。 时光流转,南方证券陨落,华夏证券不复存在,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踽踽前行。 中信脱颖而出。行业低潮期往往是业内并购的大好时机。从国际经验来看,重组并购是券商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 收购几家券商之后,中信的营业部从40家激增到171家营业部,而未来两三年内中信的目标是要建成拥有300家营业部的终端网络。 2003年中信击退中金成为长江电力的主承销商,业界为之哗然,中信从此奠定了顶尖投行的地位。 能够与中金分食大项目的证券公司除了中信,还要加上银河。2004年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和可转债在内的主承销金额排行榜中,银河证券以172.18亿元排名第一,中信以106.37亿元排名第二,中金公司以53.90亿元排名第四。 有消息说,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石油、神华集团的“海归”,以及中国银行的IPO的主承销商中都有银河证券的身影,银河证券投行部门目前积存的业务高达上千亿。 2005年对于银河证券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获注资前银河证券虽然以证监会直属券商、国有独资的身份自夸,但其资产质量糟糕广为业界诟病。财政部出资的45亿注册资本金几乎全部是实物资产。承接的五大信托公司的营业部良莠不齐、管理混乱、泥沙俱下。 4月,有消息传出,朱利正在争取汇金公司注资,当时市场普遍感觉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6月,汇金正式注资银河,8月,银河金融控股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70亿。目前银河的重组工作仍然在进行当中,有消息说,脱胎换骨之后的银河证券将很快挂牌。 如果银河证券美梦或将与中信并肩叱咤。 外资声声急如果要评选证券公司2005年的重大事件,第一名不是汇金注资银河,就是瑞银重组北京证券。 当瑞银集团作为与综合类券商主体公司合资的第一家被广泛关注的时候,鲜为人知的是,瑞银在北京证券股权结构中的实际话语权远远超过明面上的20%。瑞银私下已经为自己做好安排,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持股北京证券49%。 北京证券重组之后,瑞银集团持股20%,中粮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建银投资分别持股14%,国际金融公司持股5%,剩余的股份将由原北京证券股东通过新组建的资产管理公司持有。 其中,中粮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是瑞银拉来的伙伴,在新公司中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中粮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合计19%股份是代瑞银持有。更有甚者,建银投资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持有的14%股权,其中一家的10%股权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卖给瑞银,从而使瑞银的持股比例达到49%。 瑞银重组北京证券完全突破了“境外股东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不得超过三分之一”的限制,以及合资券商只能经营国内企业IPO和外资股的经纪业务,以及证券公司单一股东最多持股比例为20%三项规定。 在此之前,除2004年高盛高华之外,所有的合资券商比如华欧国际和长江巴黎百富勤均没有突破这些限制。而2004年高盛高华的成立被认为是特例不可复制。 2005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外资券商与境内券商洽谈重组并购事宜,形成了新一轮外资券商重组并购浪潮。比如华安和美林证券、上海证券和大和证券、川财证券与摩根大通等等。湘财证券也不满足与里昂证券成立的合资投行,目前正在为将主体证券公司合资进行广泛“选婿”。 消息人士透露,目前有合资意向的外资投行都希望在合资公司中持股比例能够达到49%,在3年后或者2006年年底金融行业彻底放开时再进一步达到51%控股地位。 但是有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对外资放开是大势所趋,可是目前国内几大券商的重组工作尚没有完全结束,不给这些券商以站稳脚跟的时间,就无法和外资抗衡。因此短期内政策完全对外开放的可能性不大。 在未来券商的版图上,凭借外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金字招牌,合资券商必将成为本土大券商的重要对手。 创新中国资本市场诞生至今,还从来没有像2005年这样看重券商的创新能力和能够开展创新业务的资格。 一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券商的发展将更大程度上依靠创新能力,依靠推出创新产品的力度和速度。因为这将产生未来券商的盈利模式,创新业务将改写券商的竞争格局。从这一点上来讲,那些没有进入创新类证券公司名单的公司,已经丧失了未来竞争的优势。 有例为证,阔别十载,权证重回中国A股市场,仅费时两个月,三只权证的交易额(单日)就已超过沪、深1400多只股票的总交易额。 权证交易的火爆,使得券商佣金收入暴涨。140余家券商11月份的权证双向交易总额达到1380亿元,约为券商带来了逾亿元的额外佣金收入。而14家创新类券商权证双向交易额约498亿元,占权证总交易额的36%。 业内人士认为,权证的创设,特别是武钢认购权证的创设,是典型的成本预知、收益预知的品种,毛利率在30%左右,而且风险极低。对于14家创新券商而言,权证创设能够带来几乎毫无风险的收益。 国际上更流行的权证品种是备兑权证,表面上看,发行备兑权证无非是为了获得佣金收入和获得权利金,还要为此承担很高的风险。但实际上,备兑权证将对券商的经纪、投行和理财等业务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往,券商一直被认为是简单的交易通道提供者,投资者在选择券商时往往采取就近原则,券商为吸引客户只能采取降低佣金的策略,备兑权证的出现有望摆脱这种低层次的竞争格局。 少数券商具备权证发行能力使券商的服务出现差异化,这种差异可以成为争取客户的重要手段,而客户资源的重新分配将直接影响券商的经纪、投行和理财业务。 根据相关规定,能够创设权证和发行备兑权证的券商必须具有创新试点资格,目前符合条件的券商仅14家,这意味着未来备兑权证的发行市场将被少数业内巨头瓜分。 宝钢权证的上市打开了中国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的大门,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讲,权证的诞生只是为了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使命。然而,面对日益变革和国际化的趋势,创新之门一旦打开,更多的金融衍生创新产品就必定会接踵而至。 在这个过程中,失去创新能力的中小券商将面临真正的危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