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793
- 帖子
- 262
- 主题
- 140
- 注册时间
- 2011-5-24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很多香港人愿意跑到深圳去加油,比在本地要省得多。” 在2月24日中国证券市场周刊举行的2006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会上,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分析,由于中国的价格改革不到位,导致一些瓶颈产生,但并不存在通缩的风险。 类似龚方雄提出的中国存在隐形通胀的观点,越来越得到一致的认可。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分析机构做出的报告都预测,受国际经济环境较好的影响,2006年中国经济将维持高增长的态势,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通货紧缩的压力几乎不存在,相反,国内价格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传导等因素,有可能导致中国的物价上涨。
通缩观点渐渐远去 2005年,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下跌,引起各方对于中国经济进入通缩、通胀的看法不一。不过,原先持有中国经济存在通缩压力观点的学者,普遍改变了这种看法。 原因是,中国的价格改革,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的猛涨,可能会将中国潜在的通胀显性化。 2006年1月初在全国价格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平表示,2006年将在石油价格、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煤炭价格及土地价格等六大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 话音未落,电煤价格、天然气价格、供暖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政策陆续公布。水、汽油、土地等价格再次上调,以及成品油价格全面市场化和与国际接轨,正在成为趋势。 消费品价格指数中,电价、水价、汽油、天然气价格、煤炭价格(尤其是电煤)等,主要反映在住房(含租房,水、电及燃料价格等)和交通等类别中。 国家统计局最近增加了住房等方面在物价中的权重。同时这些类别的价格,一直是持续幅度上涨最大的类别。 2006年1月,中国消费物价(CPI)上涨1.9%,八大类中居住类价格上涨5.2%。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8.4%,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2.5%,租房价格上涨0.6%,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7.5%。 过去的“通缩”派学者,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王建就指出,“物价上涨率可能要提高”,因为国际原材料、原油价格导致的进口输入型膨胀,一定会成为我们推动CPI重要转型的因素。
人民币小幅升值无忧 多方专家分析指出,目前全球的经济增长比去年形势要好,外部经济的良好,可能会加剧中国经济的内外需的失衡。而解决此问题,汇率手段比利率等其他手段有利。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指出,1月份的出口数字还需要观望。如果说目前内需、外需都上得比较猛,我们应该适当地控制需求,尤其是考虑到在商品价格非常高的情况下,会出现很多问题。 据海关初步统计,2006年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204.9亿美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出口649.9亿美元,增长28.1%;进口555亿美元,增长25.4%;进出口顺差94.9亿美元,增长46.7%。 1月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增幅过快,反映出经济的内外需不平衡仍然很大。
调整内需增长,可以使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不过,现在看来,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比利率要好。 龚方雄指出,“通过人民币升值,管理上游产品的通货膨胀,保持低息的环境,鼓励消费,减少储蓄。这种政策的结果对我们国家最有效,而且是最优的政策结合。” 高盛中国公司的经济学家梁红建议,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可以更大一些。 她说,“不平衡主要是来自于外需,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让汇率的调整来承担稍微大一点的负担,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更多的利用利率政策,而行政调控的处方药要少一点。” 在去年7月人民币汇率微调以前,一些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将对中国的出口、经济增长、就业造成严重影响。但是实际情况是并非如此。 中国经济2005年保持了1.4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GDP增幅9.9%,消费物价增长1.8%。 有多方分析认为,中国人民币今年再升值3%没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