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改革回眸 金融机构改革 银行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4年开始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近两年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经历了政府注资、处置不良资产、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人事薪酬体制改革、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和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后,中国建设银行于10月份率先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的上市预计在2006年完成;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公司已于10月份设立。占据中国金融资产53.6%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对于建立高效的间接融资体系和金融资源运用机制、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意义重大。 同时,在银监会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约束和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方式补充资本,提高经营水平,取得了一定效果。 自2003年8月开始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到2005年6月末,已经组建银行类金融机构43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9家,农村合作银行34家,另外13家银行类金融机构批准筹备。 另外,按照经济发展和改革总体需要,一些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组建,例如已经签署发起人协议的渤海银行和正在筹建的东北振兴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证券(相关:理财 财经)公司显著分化,监管框架改革初步成型。2003年以来,监管部门对于证券行业实施“分类监管、区别对待”的监管思路,评选了13家创新试点类券商和7家规范类券商,创新试点类券商在业务拓展和融资渠道方面得到了政策扶持,例如央行2005年6月向申银万国证券和华安证券提供了再贷款支持。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还实施了推进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通过逐步摸清证券公司情况、推进客户保证金存管制度等基础性改革,综合治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另外,监管部门严格处置高风险证券公司,推动优质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并购重组。中国建银投资通过竞拍购买南方证券的相关证券类资产成立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汇金公司注资国泰君安证券、申银万国证券、银河证券;中信证券重组华夏证券与收购金通证券、瑞银集团入主北京证券等,为证券公司行业风险问题的解决和经营水平的升级提供了多种路径。 保险公司准入管理体制出现重大改革,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进一步扩大。为促进中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保监会在停止审批中资保险公司八年之后,重新开始批准保险公司的筹建;同时,安邦财险、海康人寿、太平保险、太平人寿等纷纷增资扩股。每年以30%速度增长的中国保险市场继续成为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捷径。 中国保险业资金运用渠道进一步扩大。中国保监会2005年8月公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将保险机构境外运用渠道扩展到更多领域。根据保监会立法计划,《保险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已经完成起草任务,不久将会建成保险资金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监管理念逐步深入,金融机构开始转型。中国银监会2004年初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理规定》以来,资本监管的理念逐步在银行业内深入。截至2005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经超过30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超过70%。资本约束的深化使得银行开始逐步改变传统的非理性和粗放经营的模式。 在资本约束的驱动下,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2005年加大了脱离传统的倚赖存贷业务发展模式的力度,纷纷启动了向零售银行发展的战略。 中国的证券行业实施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目前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中国证监会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制度。而对于期货公司,将遵循以“净资本”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其他指标对期货公司进行分类管理的监管思路。 金融控股公司批准成立,监管框架有待明确。在中共中央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这是首次在权威文件中出现“综合经营”的提法,标志着我国金融业的经营体制将实现一次转型,从分业迈向综合经营。另外,10月27日修订的《证券法》拓宽了调整范围,也为混业经营预留了空间。 从目前趋势来看,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主导组织形式。2005年8月,注册资本为7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不过,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并不明确的缺陷依然存在,其间蕴藏着一定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