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金融创新的风险度量与因应策略

目前,我国尚处于新兴市场经济早期,如何应对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金融创新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我国金融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促进金融业的稳定,也可能加大改革的成本,为金融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金融业的稳定。构造有序的金融监管机制,合理引导金融创新行为,也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创新的可能风险

伴随法律制度、信息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为金融创新拓展了广阔的空间,金融创新通常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金融相关的政策或法律出台或修改,为金融拓展业务给出新的空间;二是技术、工具创新;三是业务、产品创新;四是制度创新,既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也包括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理念、监管体制和监管当局关于金融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等。

对金融创新进行科学的技术设计。金融创新工具的科学设计是保证这项创新适合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满足客户要求,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金融机构只有对金融创新工具进行科学的设汁,推出的金融创新措施才能符合客户的需求,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要实现金融创新工具的科学设计,必须综合考虑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我国目前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不规范的情况下,这种金融体制和环境时刻处在发展、变化和完善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要把握好这种不确定性,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和现状,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客户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

金融稳定应寓于金融创新之中。金融稳定不应以牺牲金融创新来保证,应将金融稳定寓于金融创新全过程,在金融创新中不断纠错和校验偏差。

TOP

化解新的稳定风险

金融创新蕴涵可能风险,但它的对既有风险的化解能力还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怎样通过金融创新防范、化解新的稳定风险。

化解金融创新风险应采取的步骤。首先,确立风险控制的优先地位。金融机构应该引进风险管理的技术和能力,包括在技术、流程、治理上,并且在整个金融机构内部形成对风险敏感的企业文化。风险控制应该是机构负责人必须关注的内容。增强整体的风险管理预示能力,分析可能承受的风险。

其次,提高运营效率。在更为完备的统一系统下,也可加强风险控制。

最后,风险控制不仅要覆盖传统领域,还要覆盖非传统的新市场。进行风险控制的领域不仅要覆盖到这些市场,同时应依据产品及市场的特性,完善相关的风险管理硬件和软件技术。金融机构负责人要充分了解自身机构潜在的风险敞口,有必要针对各种潜在的不利前景制订应急计划,迅速采取行动将有助于金融机构获得生存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TOP

建立可度量的风险控制体系。首先,提升公众风险认知度。使人们认知到这些风险的存在。还必须对此进行实验和试点,因为没有人预先知道这些风险应该怎样处理。重新构建金融体系,使之建立在稳固的理论框架之上。这个框架必须非常稳健,在长期内保持稳定。其次,建立金融行为规范度量体系。我国现在很缺乏商业规范,比如贷款,有些人借这个银行的款不还,还可以在另一个银行借款,当然守信的程度就会低。银行之间连基本的信用信息也不交流。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就像两个企业挖人一样,实际上他们都在共同摧毁社会应有的商业规范,所以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银行、保险公司等不能在这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的商业规范,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就更大,很多宏观经济问题,可能就没有办法解决。

TOP

再次,建立相关制度度量体系。采取制度建设度量评价等事前措施来降低风险。为了降低宏观层面上金融体系的风险,可以用各种金融产品来进行对冲,更根本性的是要采取一些事前的措施,来降低这个风险。首先应该硬化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预算约束,自己承担冒险的后果。第二就是政府要退出市场,不能再干预市场的运行。第三,要建设一个独立于行政体系的监管体系。监管当局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而不应承担政府的其他任务。最后一个就是制度建设,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制度的支持。

TOP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分散金融创新风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强制性公共支柱、强制性私营支柱、自愿投保支柱三支柱体系,减轻或分散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所构成潜在或现实冲击。建立比较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生计保险,并对房屋价格实行保险。在今后20年之后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个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在于代际的风险分担。在跨代际保险中,政府应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全覆盖、多层次保险体系。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办法应有区别,提倡社会互助,发展商业性保险业,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农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扶持相结合的体系。把对于基金的行政管理和基金的运用分开来,不是由行政机关来运用这些基金。

TOP

监管机构应大力支持与正确引导金融创新。把鼓励金融创新作为良好监管的重要标准,积极支持和引领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创新监管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金融机构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和发展空间,中外资商业银行将创造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广大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也将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现代金融服务。 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和监管的问题至关重要。金融创新和监管是一对矛盾。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是金融体制创新和金融手段创新。金融体制创新主要来自政府,是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或立法机构,通过一系列法律把金融体制创新的成果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金融手段创新主要来自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金融的活力。而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目的在于防范风险。有些东西在这个时候是风险,但过一段时期,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创新。因时而宜,因地而宜,必须把握好度。从金融监管来看,要认识到关键是对社会风险的防范,不要管得过头,抑制了企业的发展。金融监管应该围绕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监管,并且综合性监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有利于降低潜在的风险。同时,防范风险不仅是防范道德风险、体制风险,还包括管理风险。

TOP

借鉴或引入在国外比较成功的金融创新固然具有成本优势,但消化不良或生搬硬套也有可能制造新的风险。美国的制度环境下提出的金融创新主张,在美国也许是可行的,但在中国未必可行。

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引进,交易的渠道和复杂性增加。如果缺乏足够透明性,这也会引入新的内生风险。解决房地产问题需要金融创新,改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也需要金融创新。在美国次贷危机还没走出阴影的情况下,我国个别地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水正在扩大。据调查,某市悄然开闸放水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其数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被“打包”出售给一家信托公司。很明显,这既可以活跃房地产业,又为证券市场增加了投资品种。但这种资产证券化创新在美国已被证明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引进后风险防范值得尽早研究和应对。

继续引进类似的金融创新,推行资产证券化,就不得不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核贷款人信用必须从严;二是融资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管,以保持对于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清醒认识。注意创新过度和控制风险的问题。对于资产证券化要尽力弥补监管的漏洞,对于操作者要实行严格奖惩。资产证券化试水扩大范围,要强调防范风险。从操作的技术层面看来,这些被卷入次级债危机的金融企业都有非常强的风险控制技术。但是只要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失,就可能造成相当大的问题。

TOP

创新中的稳定风险

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的认识误区,对金融稳定构成潜在隐患。成功的风险控制必然是这些工具所带来的定量判断与人主观定性判断之和。同样道理,风险管理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业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风险控制时,不能仅为了合规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而去实施,而应该在业务开展伊始就明确风险管理是为了更好支撑业务的发展。

金融创新无法化解内生的道德风险。对于内生的风险,其本身受到风险承受者的行为的影响,它的转移和规避就会带来很多复杂的因素,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道德风险。如保险与激励冲突,如果所有风险都是外生的,也就是与投保人的行为无关,如地震事件,保险可以很好地分散风险。但实际生活中许多事件的发生都与当事人的行为有关。任何一种活动,如果伴随保险而来的道德风险太严重的话,那么这个保险就不可能存在了。

TOP

宏观风险的分散以及地区风险的差异呼唤金融工具创新。我国各省市的风险差异很大,而且我们有很多全国性的机构,机构也很强大,但没有一种来进行省与省之间的对冲工具,如果能创新一种东西使省际间能够对冲,这样地区风险差异就能够减少。所以投资和人都往几个好的地方集中,这样后果就比较严重,可依靠的就是财政、转移支付等等,这些对冲不了。缺一种工具,能够说,到风险大的省投资、贷款,万一出事了可以得到保障等等,这样全国的贷款分布就能够比较平均化。

我国应该发行一种证券,这个证券价值是和中国的经济增长相联系的。如果有了这种证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都会投资,从而帮助中国分担宏观经济的风险。在有些国家,比如阿根廷就已经实行了,他们发行一种以GDP为指数的证券。金融的创新往往不是在金融体制发达的地方产生的,而往往是在比较不发达的地方,相对变化比较快的地方产生。比如19世纪的英国,后来的美国都是金融创新的领头羊,就是在最近的发展过程中,新的金融工具也率先在发展中国家试验。这说明在发展中国家这类创新其实并不是不可能。中国目前是发展最快,市场又是最看好的国家。像这样的宏观产品可能在世界上很受欢迎。

TOP

返回列表